駱駝祥子描寫車夫的句子聚集200句
老舍《駱駝祥子》中塑造的人力車夫形象及小說藝術成就
人力車夫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舊中國農村破產后進城貧民的典型形象。他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買一輛自己的車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標,“足壯與誠實”是他安身之本。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和平年代完全可以實現,可在那個時代,卻是那么地遙不可及。誠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擊。”先是大兵、再是偵探,從經濟上兩次剝奪了他辛苦積累的全部;還有虎妞,從感情和精神上也不放過他。好不容易有個恩人,卻也是個文弱的書生;有個知心的女孩吧,卻也無情地被社會給吞噬了……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與祥子那個善良的愿望作對。所有的路一條又一條全被堵死,祥子只有墮落了,墮落得和這個社會一樣的黑。
但我們同時還要看到,祥子的目標只是個人目標,也只愿通過個人奮斗達到這個目標:他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賺錢,“不得哥兒們”,這就使他很難從更寬、更廣、更深的層面來思考自己的出路。他自以為“有了車就有了一切”,就像農民認為有了地便有了一切一樣,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與人爭辯、不與人接觸,是他忍讓茍且的表現。這種性格,導致他面對紛繁的社會缺少明智的認識,這就決定了他或許能夠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壓力,但面對外來的力量,卻是既缺乏挑戰的勇氣,也缺乏應對的智謀。所以,在爾虞我詐的社會環境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了墮落:虎口逃生,偷了三匹駱駝,可以說是他墮落的開始;為了掙錢他開始搶生意,這也是他以前從來不屑干的;面對虎妞的性引誘,他也沒能堅守住自己的防線;面對善良的小福子,他也沒有勇敢地負起責任來,尤其是得知她的死訊后,也沒能反省一下自己……他從來沒有想到生活中竟然會有這么多的變故!所有這些都使他最終完全屈服于命運,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這不能說沒有他個人性格上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駱駝祥子》中也不乏對祥子這類下層貧民性格的批判,這與“五四”以來“批判國民性弱點”“喚醒民眾”這一文學大主題是一脈相承的。
祥子的悲劇,是性格和命運的悲劇。它真切地展現了一個本不該毀滅者的滅亡的全過程,具有典型的悲劇意義和深沉的悲劇力量。
藝術成就
人力車夫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創作對象。胡適、劉半農、魯迅等都寫到過人力車夫,但他們都是從一個知識分子評判者的角度描寫他們的生活,贊美他們的品格。老舍則放棄了評判者這一居高臨下的姿態,真正深入到了祥子實實在在的生活,深入到了祥子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從而通過祥子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透過祥子的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使得車夫們的生活變得立體而細致,典型人物也具有了心靈深度。祥子來自農村,帶著農民特有的質樸、固執和愚鈍。隨著故事的展開,祥子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淳樸木訥一步步變得粗鄙不堪。因為有著大量細致而立體的生活細節刻畫,有豐富細膩的內心描寫,他的墮落過程就更讓人覺得是真實而必然的。這也是其藝術感染力的基礎。
與其他作品人物塑造不一樣的是,《駱駝祥子》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祥子個性沉默、堅韌乃至木訥,但心中卻有稈秤,心理描寫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這種性格。然而,老舍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局限于直接的剖析,寫出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而是結合著情節的發展,采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來刻畫他的心理變化:或通過簡短的對話來表現,或通過具體細微的動作來揭示,或借助別人的眼睛和話語來反映,或借助景物的變化來襯托。這樣的'心理描寫,既切近了人物性格,又聯系了情節發展,從而給人展現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京味兒”語言可以說是老舍最具標志性的特色。老舍最善于從北京口語中提煉出自己特有的語言,形成幽默、洗練、優雅,略帶“雅謔”的“京味兒”語言。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
鮮明突出的京味兒,是《駱駝祥子》的一大特色。駱駝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說寫祥子在混亂的軍營中順手牽走幾匹駱駝,賣得了錢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時候,對故都那種平和、安謐的景物描寫很好地襯托了祥子此時的心情。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息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現出作者對故鄉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
京味兒還強烈地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等小說語言的幽默、洗練、優雅,形成了他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獨具文化色彩的語言,他那通體光潤圓澤中透露出的“斯文”“雅謔”的“京味兒”,是從悠久歷史與文明中所孕育出來的民族文化的智慧與外觀。老舍采用經他加工提煉了的北京口語,生動鮮明地描繪北京的自然景觀和社會風情,準確傳神地刻畫北平下層社會民眾的言談心理,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文字“極平易,澄清如無波的湖水”,又“添上些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味兒”。老舍來自平民,他對學習中國民間通俗藝術保持濃厚的興趣,并寫了鼓詞、戲曲、掌握了許多民間語言藝術精華。據計算機統計,《駱駝祥子》全作近11萬字,只用了2400多個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常用字。認識621個字、相當于小學高年級水平的讀者就可以通讀這部杰出的文學名著。他還善于有選擇地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病體奄奄地為人家作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地蹭”,曹先生家的女傭稱贊祥子是“老實巴焦”,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教養。虎妞引誘祥子時的一番話,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虎妞這個老處女、這個車廠主女兒的潑辣、粗俗又工于心計躍然紙上。可以說《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了的。作品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文言詞匯、也不采用歐化句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加了語言的音樂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節交代和人物介紹時,筆墨省儉,表現力強。在寫到劉四這個流氓無賴的經歷和性格時,小說里敘述道:“年輕的時候他當過庫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賬”,“在前清的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跑過鐵索”,以結構相似而長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話里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又都極為平易俗白,不假雕飾,為人物勾畫出一幅精彩的畫像。客觀敘述與主觀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駱駝祥子》在平靜的外界景物襯托下寫活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心理波瀾。與虎妞結婚以后的祥子,漸漸地連拉車也厭惡了:“原先,他以為拉車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車他可以成家立業。現在他暗暗搖頭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來不過是個路邊小水桶都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敘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小說中那段關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寫,也同樣可以說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駱駝祥子》中對人力車夫形象的塑造
祥子是舊中國農村破產后進城貧民的典型形象。他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買一輛自己的車是他惟一的生活目標,“足壯與誠實”是他安身之本。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和平年代完全可以實現,可在那個時代,卻是那么地遙不可及。誠如作者所說的那樣:“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擊。”先是大兵、再是偵探,從經濟上兩次剝奪了他辛苦積累的全部;還有虎妞,從感情和精神上也不放過他。好不容易有個恩人,卻也是個文弱的書生;有個知心的女孩吧,卻也無情地被社會給吞噬了……一切的一切,都似乎與祥子那個善良的愿望作對。所有的路一條又一條全被堵死,祥子只有墮落了,墮落得和這個社會一樣的黑。
但我們同時還要看到,祥子的目標只是個人目標,也只愿通過個人奮斗達到這個目標:他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賺錢,“不得哥兒們”,這就使他很難從更寬、更廣、更深的層面來思考自己的出路。他自以為“有了車就有了一切”,就像農民認為有了地便有了一切一樣,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與人爭辯、不與人接觸,是他忍讓茍且的`表現。這種性格,導致他面對紛繁的社會缺少明智的認識,這就決定了他或許能夠承受自我所加的任何壓力,但面對外來的力量,卻是既缺乏挑戰的勇氣,也缺乏應對的智謀。所以,在爾虞我詐的社會環境里,他只有一步步走向了墮落:虎口逃生,偷了三匹駱駝,可以說是他墮落的開始;為了掙錢他開始搶生意,這也是他以前從來不屑干的;面對虎妞的性引誘,他也沒能堅守住自己的防線;面對善良的小福子,他也沒有勇敢地負起責任來,尤其是得知她的死訊后,也沒能反省一下自己……他從來沒有想到生活中竟然會有這么多的變故!所有這些都使他最終完全屈服于命運,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這不能說沒有他個人性格上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駱駝祥子》中也不乏對祥子這類下層貧民性格的批判,這與“五四”以來“批判國民性弱點”“喚醒民眾”這一文學大主題是一脈相承的。
祥子的悲劇,是性格和命運的悲劇。它真切地展現了一個本不該毀滅者的滅亡的全過程,具有典型的悲劇意義和深沉的悲劇力量。
老舍《駱駝祥子》的藝術成就
人力車夫是現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創作對象。胡適、劉半農、魯迅等都寫到過人力車夫,但他們都是從一個知識分子評判者的角度描寫他們的生活,贊美他們的品格。老舍則放棄了評判者這一居高臨下的姿態,真正深入到了祥子實實在在的生活,深入到了祥子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從而通過祥子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透過祥子的心靈來感受這個世界,使得車夫們的生活變得立體而細致,典型人物也具有了心靈深度。祥子來自農村,帶著農民特有的質樸、固執和愚鈍。隨著故事的展開,祥子的性格也發生了變化:由最初的淳樸木訥一步步變得粗鄙不堪。因為有著大量細致而立體的生活細節刻畫,有豐富細膩的內心描寫,他的墮落過程就更讓人覺得是真實而必然的。這也是其藝術感染力的基礎。
與其他作品人物塑造不一樣的是,《駱駝祥子》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祥子個性沉默、堅韌乃至木訥,但心中卻有稈秤,心理描寫恰恰也就突出了他的這種性格。然而,老舍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局限于直接的剖析,寫出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而是結合著情節的發展,采用了大量的側面描寫來刻畫他的心理變化:或通過簡短的對話來表現,或通過具體細微的動作來揭示,或借助別人的眼睛和話語來反映,或借助景物的變化來襯托。這樣的心理描寫,既切近了人物性格,又聯系了情節發展,從而給人展現了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京味兒”語言可以說是老舍最具標志性的特色。老舍最善于從北京口語中提煉出自己特有的語言,形成幽默、洗練、優雅,略帶“雅謔”的“京味兒”語言。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是其最大特色。
鮮明突出的京味兒,是《駱駝祥子》的一大特色。駱駝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被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從開篇對于北平洋車夫“門派”的引言、到虎妞籌辦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從對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駱駝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說寫祥子在混亂的軍營中順手牽走幾匹駱駝,賣得了錢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時候,對故都那種平和、安謐的景物描寫很好地襯托了祥子此時的心情。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息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現出作者對故鄉了如指掌的熟諳和駕輕就熟的描寫技巧。
京味兒還強烈地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老舍融化了狄更斯、契訶夫、莫泊桑、歐•亨利等小說語言的幽默、洗練、優雅,形成了他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獨具文化色彩的語言,他那通體光潤圓澤中透露出的“斯文”“雅謔”的“京味兒”,是從悠久歷史與文明中所孕育出來的民族文化的智慧與外觀。老舍采用經他加工提煉了的北京口語,生動鮮明地描繪北京的自然景觀和社會風情,準確傳神地刻畫北平下層社會民眾的言談心理,簡潔樸實、自然明快。文字“極平易,澄清如無波的湖水”,又“添上些親切,新鮮,恰當,活潑的味兒”。老舍來自平民,他對學習中國民間通俗藝術保持濃厚的興趣,并寫了鼓詞、戲曲、掌握了許多民間語言藝術精華。據計算機統計,《駱駝祥子》全作近11萬字,只用了2400多個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都是常用字。認識621個字、相當于小學高年級水平的讀者就可以通讀這部杰出的文學名著。他還善于有選擇地使用北京土語,增加語言的地方風味,比如寫祥子身體“挺脫”“硬棒”,寫劉四是個“放屁崩坑兒的人”,祥子窮途末路,病體奄奄地為人家作喪事時,在“馬路邊上緩緩地蹭”,曹先生家的女傭稱贊祥子是“老實巴焦”,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個性、教養。虎妞引誘祥子時的一番話,更是聞其聲如見其人,使虎妞這個老處女、這個車廠主女兒的潑辣、粗俗又工于心計躍然紙上。可以說《駱駝祥子》中的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了的。作品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既不夾雜文言詞匯、也不采用歐化句法,長短句的精心配置與靈活調度,增加了語言的音樂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淺的北京口語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節交代和人物介紹時,筆墨省儉,表現力強。在寫到劉四這個流氓無賴的經歷和性格時,小說里敘述道:“年輕的時候他當過庫兵,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閻王賬”,“在前清的時候,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跑過鐵索”,以結構相似而長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話里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又都極為平易俗白,不假雕飾,為人物勾畫出一幅精彩的畫像。客觀敘述與主觀剖白的水乳交融,使《駱駝祥子》在平靜的外界景物襯托下寫活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心理波瀾。與虎妞結婚以后的祥子,漸漸地連拉車也厭惡了:“原先,他以為拉車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車他可以成家立業。現在他暗暗搖頭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來不過是個路邊小水桶都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敘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小說中那段關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寫,也同樣可以說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
《駱駝祥子》的語言造詣,充分表現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與大眾化的語言藝術大師。
老舍小說《駱駝祥子》的人性解析
《駱駝祥子》通過人力車夫“祥子”一生幾起幾落、最終沉淪的故事,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悲苦命運。祥子的遭遇,證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里的勞動人民想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個人奮斗來改變處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老舍小說《駱駝祥子》的人性解析摘 要:《駱駝祥子》以祥子的奮斗、掙扎和蛻變為主要線索,刻畫出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揭露了舊社會“吃人”的罪惡行徑,展現出一幅復雜而廣闊的社會圖景。這部悲劇小說不僅揭露了黑暗的社會,而且傳達出老舍對人性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有善良、奉獻、堅持的美好一面,同時也有貪婪、欺騙和自私的丑陋一面,呈現了人性的多重性。
關鍵詞:《駱駝祥子》;人性;悲劇
多年來,海內外學者研究《駱駝祥子》都是圍繞對舊社會的批判,通過展現當時國民的精神弱點來突出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價值,以它“筆尖滴出血和淚”的濃重深沉的悲劇性,以它凝聚著的社會思考和歷史文化思考,產生著對人世的穿透心靈的震撼。”[1]其實就在這本揭露時代和社會悲劇的小說中,老舍先生通過刻畫出一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在批判舊社會的同時,也將他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化入其中,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多樣。在文中,人性的美好與丑惡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人為了生存、為了榮華富貴而不擇手段,有人仍然堅持自我,保持美好,而這一切都被處于當時社會的老舍先生一一見證。
【第1句】:人性的本質――對欲望的執著
在《駱駝祥子》這本長篇小說里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欲望所驅使,沒有任何一個人是那種超脫、淡泊的人格,這也是老舍先生對人性進行冷靜的拷問之后的必然結果。無論是來自鄉村的.、老實憨厚的祥子,還是小說中剝削階級的代表人物劉四爺,他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團屬于自己的欲望之火,祥子進入城市之后,渴望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洋車;劉四爺是車廠的老板,總是想著車子的成本和收入,希望從車夫中剝削到更多;虎妞則對性欲有著極為強烈的渴望,總想著把體格健壯的祥子“據為己有”,還有二強子、阮明等等。老舍先生對人性的欲望有著極強的感受力和認識力,人們的每一個舉動,他都能將他隱藏在背后的真正目的給予以揭示,同時認為在某些正義熱情的舉動背后往往還有更多更長遠的利益,正是應了中國“預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古語。小說中的劉四爺是車廠主,“大家若是有個急事急病,只須告訴他一聲,他不含忽,水里活力他都熱心地幫忙”,他虛情假意地幫助別人,只為讓自己在車夫中留下一個講情義的“字號”,好讓他們更加癡心地留在車廠,更好地聽他的擺弄,從而為自己更好的剝削蒙上一塊遮羞布。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會有欲望,只是這種欲望或大或小而已,而對欲望的不斷追求和沒有得到滿足的痛苦,則容易讓人迷失,小說中祥子執著于自己的愿望,最終“三起三落”的失敗讓他完全蛻變為“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墜入了無盡的深淵。
【第2句】:人性的光輝――善良與奉獻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美好的品質,只是有的人保留的多,而有的人少而已。小說《駱駝祥子》描繪的是一幅黑暗的舊社會的畫卷,在其中刻畫了各色各樣的人物形象,里面有一些人,雖然身處社會的最底層,但依舊保留著那份人性的美好,其中以祥子最為典型。祥子是小說的主人公,自然也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人物,老舍先生用質樸的筆法刻畫出了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簡潔、傳神。“他確實有點像一棵樹,堅壯,沉默,而又有生氣”,初到城市的祥子幾乎是完美的,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他善良、淳樸、勤勞,希望通過自己的奮斗城市中創立新的生活,“他不怕吃苦,也沒有一般洋車夫的可以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他知足、不爭,拉車從不和別人搶生意,有的時候甚至不肯要價,只說聲“坐上吧,瞧著給”,祥子沒有染上城市里的惡習,同時又總是為別人想著。為了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洋車的夢想,祥子永遠不讓自己閑著,“整整的三年,他湊足了一百塊錢”,老舍先生筆下的祥子是一個單純老實的人,他的夢想很簡單,手段更是簡單,祥子一直老實本分、腳踏實地,哪怕過程再艱辛,也從未見過祥子用其他不道德的方法,甚至想都沒有想過,而這更是突出了祥子的單純和善良,因為在他的心中根本就沒有罪惡的土壤。
【第3句】:人性的陰暗――自私與貪婪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社會本性。”[2]每一個人起初都有美好的本性,可是在生活,在所處的社會中,他會慢慢地蛻變。小說中最具“中國典型”的小生產者則是和祥子一樣的靠出賣自己的力氣為生的車夫,他們膽小,對不公的待遇束手無策,甚至樂呵呵地讓別人來剝削自己。小說中的劉四爺則是當時剝削階級的典型代表,“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忽忽的,仿佛一腳登在天堂,一腳登在地獄,只好聽他擺弄。”劉老爺子的貪婪與自私甚至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都算計在內,虎妞和劉四爺,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將車廠管理地緊緊有條,以至于“虎妞是那么有用,他實在不愿她出嫁”。這種犧牲自己的女兒來滿足自己一己私利的父親在當時那個社會卻是常見不鮮的現象。而最讓我們痛心的莫過于當時整個中國國民性的衰退。為了看槍斃阮明的場景,“婦女們趕著打扮;老人們早早的就出去,唯恐腿腳慢,落在后面;連上學的小孩子們也想逃半天學,去見識見識”,本來就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民,對于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沒有一絲的同情,反倒更愿意用那人的更加不幸來襯托自己的稍微幸運,來滿足自己的那種病態的滿足和自豪感,人性的丑惡在這時徹底顯露。夏志清先生認為:“毫無疑問,老舍是把社會批判當做小說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老舍先生正是看到了中國國民性的丑陋,才將其化為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每一個人認清自己的丑惡,既是對當時國民性的無情嘲諷和深深憂患,也是對改變社會現狀的大聲呼喚。
老舍先生談創作時就提到,文學“最要緊的,是對人的認識”,強調文學的目的是“使人們明白什么是人”。《駱駝祥子》給我們呈現的不僅僅是祥子悲劇的人生、黑暗的社會,還包含了更多,在這之中,人性的欲望,善良的品質,怯懦、貪婪、自私的人性陰暗面都可以被找到。小說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將這一切展現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故事,將每一個人的故事上升到生命哲學的層面,深度的來看,也是老舍先生對人性的把握。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人性永遠如此,只是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之下,人性的光輝閃耀得更多,人性的陰暗和丑惡暴露得更少,而在祥子生活的年代暴露的更多而已。老舍先生憑借卓越的藝術才能和深刻的思想、厚實的文化素養,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看到的人性的多面,足以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銘刻在我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 李榮.祥子悲劇的多棱透視[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
[2] 王海明.人性是什么[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3]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