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寶寶叛逆期的說說匯聚70句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希望有所幫助!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第1句】: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第2句】: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不然頭疼的是你自己,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最終無法挽回!
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3句】: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人生中3次叛逆期
人出生到長大會經歷有3個階段的叛逆期,第一個階段是寶寶叛逆期;第二個階段是兒童叛逆期;第三個階段是青春期叛逆期。那么,面對孩子的三個叛逆期,身為父母如何解決呢?
第一階段:寶寶叛逆期
這一階段的寶寶一般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總喜歡做一些自我為中心的事情;做一些與父母對抗的事情;這一階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需要得到尊重,他們不喜歡父母給自己的安排和使喚。面對這種情況,父母需要抱有一種愛理不理的心態(tài),這樣子是對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第二階段:兒童叛逆期
這一階段,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約束會越來越多,導致孩子更加容易叛逆。如果父母能做到凡事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孩子的話,相信能減少孩子的叛逆行為。同樣,這一階段的孩子很喜歡效仿別人,父母的行為舉止是很有影響力的,父母要做好一個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階段:青春期叛逆
這一階段是很重要的,如何處理不好會導致孩子走入歧途,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在處理孩子叛逆問題,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追求和需求,要學會去理解孩子。不要隨意批評孩子,切莫傷害了孩子自尊心。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場合,不要在大場合之下去批評孩子。在教導的過程要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讓孩子學會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為人父母的難處。
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壞人,孩子也是一樣,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父母是怎么去教導。沒有一個是天生不聽父母的話的孩子;也沒有一個天天都想跟父母作對的孩子,其實應該這么說,孩子沒有壞孩子,而你是不是合格的父母?這個問題應該值得我們每位父母深思的。
結語:孩子只有在父母精心的培養(yǎng)下,才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才能做一個品質高尚的人。
叛逆期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叛逆期是什么時候
人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fā)展、心理生理發(fā)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第1句】: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
【第2句】: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
【第3句】: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現
【第1句】:破壞性強:摔東西、拆玩具、亂寫亂畫、撕書、故意把玩具丟的滿地都是。
【第2句】:倔強固執(zhí),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jié);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打人。
【第3句】: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寧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第4句】:挑戰(zhàn)規(guī)則和權威,攻底線 :故意破壞之前訂好的規(guī)矩;層出不窮的提出新要求;和父母講條件,要達到要求才肯做事。
【第5句】:和其他孩子起沖突,易動手: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時,爭搶同一件玩具,爭搶先后順序,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玩具,但又愛搶別人玩具,嚴重時甚至打人。
叛逆期的`孩子怎樣教育
家長需要正確對待叛逆期的孩子,給與孩子引導方法,孩子只有在成人的精心培育下,才能成為一個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
【第1句】:耐心傾聽孩子
當孩子不聽管教時候,不要開口就罵孩子,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發(fā)現孩子也有對的一方面,應該控制不良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不要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給孩子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
【第2句】:多了解孩子
在工作之余,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孩子的老師進行多些溝通,全面把握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表現,對孩子了解得透徹,也好解決問題,當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知道如何去引導孩子。
【第3句】:與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對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第4句】: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總是與長輩反抗,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親自體會做錯事的后果,通過自身的體驗,讓孩子深刻領悟家長的教導重要性。
【第5句】:真誠對待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語氣可以緩和些,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真誠跟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家長會為自己的行為擔憂。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的時候,家長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要以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理解內心的想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要如何對待寶寶認生期
認生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在寶寶看到陌生人時,他意識到家人和陌生人是不同的個體,寶寶害怕這個陌生個體給他帶來傷害,因此,就以敏感閃躲,甚至大聲哭鬧的激烈方式來向家人傳遞自己害怕的情緒,以此得到家人的保護。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長要如何對待寶寶認生期,希望有所幫助!
【第1句】:少批評
年幼寶寶大多以大人的看法產生自我認識,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情感要保持穩(wěn)定,避免忽冷忽熱,也不要將你的不良情緒發(fā)泄到小寶寶身上。尤其不能以“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給誰誰”之類的語言威嚇孩子。寶寶有了安全感自然會更大膽地去接觸陌生的人和環(huán)境。
【第2句】:少包辦
包辦溺愛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使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對一些事物形成膽怯心理。因此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任自由,多鼓勵孩子大膽一點去探索他感到有趣的事物,“媽媽看著你,不怕”多給他一些“強心劑”能夠讓寶寶克服膽怯的心理。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挑戰(zhàn)與鍛煉,在生活中讓寶寶多幫忙參與,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
【第3句】:前期鍛煉
家長可以在孩子還不懂得認生的時候,有意識地帶孩子多接觸其他人。比如,讓家里其他人員幫著給孩子喂奶、喝水、換尿布、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游戲,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助孩子適應他可能接觸到的各種人和陌生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