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泰斗人生格言匯集60句
關于季羨林寫的名言
季羨林都說過哪些經典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季羨林寫的名言,歡迎參考閱讀!
【第1句】: 樓門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掃,而且是用肥皂水洗。人坐在地上,決不會沾上半點塵土。德國人愛清潔,聞名全球。德文里面有一個詞兒 Putzteufel, 指打掃房間的潔癖,或有這樣潔癖的女人。 Teufel 的意思是“魔鬼”, Putz 的意思是“打掃”。別的語言中好像沒有完全相當的字。我看,我的女房東,同許多德國婦女一樣,就是一個不折不扣“清掃魔鬼”。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2句】: 《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3句】: 四十年代中葉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卻一目了然:那時的香港頗有點土氣,沒有一點文化的氣息,找一個書店都異常困難。走在那幾條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頭頂上那些鴿子窩似的房子中鬧聲極大,打麻將洗牌之聲,有如懸河瀉水,雷鳴般地傾瀉下來;又像是暴風驟雨,掃過遼闊的大原。讓我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在人間,不容有任何幻想。在當時的香港這個人間里,自然景觀,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可看的。因為是山城,同重慶一樣,一到夜里,萬燈齊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輝爭光,使人們覺得,這樣一個人間還是蠻可愛的。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4句】: 雖然在清華大學時都是同學,但因行當不同,接觸并不多。此時卻被迫聚在一起,幾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們閑坐無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們都是二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閱世未深,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堆滿了玫瑰花,閃耀著彩虹。我們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說起話來,一無顧忌,二無隔閡,從來沒有談不來的時候,小小的車廂里,其樂融融。也有一時無話可談的時候,我們就下象棋。物理學家王竹溪是此道高手。我們五個人,單個兒跟他下,一盤輸,二盤輸,三盤四盤,甚至更多的盤,反正總是輸。后來我們聯合起來跟他下,依然是輸,輸,輸。哲學家喬冠華的哲學也幫不了他。在車上的八九天中,我們就沒有勝過一局。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5句】: 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6句】: 我能逃,然而,寂寞又跟上我了呀! ——季羨林 《寂寞》
【第7句】: 此外,我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系的課。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我都聽過,時間長短不等。在這種旁聽活動中,我有成功,也有失敗。最失敗的一次,是同許多男同學,被冰心先生婉言趕出了課堂。最成功的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西諦先生豁達大度,待人以誠,沒有教授架子,沒有行幫意識。我們幾個年輕大學生——吳組緗、林庚、李長之,還有我自己——由聽課而同他有了個人來往。他同巴金、靳以主編大型的《文學季刊》是當時轟動文壇的大事。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8句】: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為此,我在這里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季羨林"
【第9句】: “吐火羅文殘卷只有中國新疆才有。原來世界上沒有人懂這種語言,是西克和西克靈在比較語言學家W.舒爾策(W.Schulze)幫助下,讀通了的。他們三人合著的《吐火羅語語法》,蜚聲全球士林,是這門新學問的經典著作。但是,這一部長達五百一十八頁的煌煌巨著,卻決非一般的入門之書,而是異常難讀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艱險復雜,歧路極多,沒有人引導,自己想鉆進去,是極為困難的。讀通這一種語言的大師,當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10句】: 談到口試,我想在這里補充兩個小例子,以見德國口試的情況,以及教授的權威。 19 世紀末,德國醫學泰斗微耳和( Virchow) 有一次口試學生,他把一盤子豬肝擺在桌子上,問學生道:“這是什么?”學生瞠目結舌,半天說不出話來。他哪里會想到教授會拿豬肝來呢。結果是口試落第。微耳和對他說:“一個醫學工作者一定要實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說是什么。連這點本領和勇氣都沒有,怎能當醫生呢?”又一次,也是這位微耳和在口試,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問:“這是什么顏色?”學生端詳了一會,鄭重答道:“樞密顧問(德國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種榮譽稱號)先生!您的衣服曾經是褐色的。”微耳和大笑,立刻說:“你及格了!”因為他不大注意穿著,一身衣服穿了十幾年,原來的褐色變成黑色了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11句】: “在沒有出國以前,我雖然也知道留學生的泄氣,然而終究對他們存著敬畏的觀念,覺得他們終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國留學生。然而現在自己也成了留學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國學生,每人手里提著照相機,一臉滿不在乎的神氣。談話,不是怎樣去跳舞,就是國內某某人做了科長了,某某做了司長了。不客氣地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12句】: 這里斗爭的對象也是外交代表。我們去見外交特派員郭德華,商談到上海去的問題。同在西貢一樣,船期難定。這就需要特派員大力支持。我們走進他那寬敞明亮的大辦公室。他坐在巨大的辦公桌后面,威儀儼然,戴著玳瑁框的眼鏡,留著小胡子,面團團如富家翁,在那里擺起架子,召見我們。我們一看,心里全明白了。俗話說“不打不成相識”,看樣子須要給他一點顏色看。他不站起來,我們也沒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辦公桌上。立竿見影,他立刻站起身來,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一來,乘船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13句】: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他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14句】: 一個人要想精通本國語和外國語,必須付出極大的勞動;窮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達到一般交際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簡單。洋涇浜姑無論矣。有時只會一兩個外國詞兒,也能行動自如。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15句】: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16句】: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歷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里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直豎呢?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17句】: 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18句】: 夢里遇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季羨林
【第19句】: 在舊中國,清華西洋文學系名震神州。主要原因是教授幾乎全是外國人,講課當然用外國話,中國教授也多用外語(實際上就是英語)授課。這一點就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夷考其實,外國教授幾乎全部不學無術,在他們本國恐怕連中學都教不上。因此,在本系所有的必修課中,沒有哪一門課我感到滿意。反而是我旁聽和選修的兩門課,令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旁聽的是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選修的是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就是美學。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20句】: "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 嘆息時多。 ——季羨林"
【第21句】: 但是,我從來也沒有想到,把這些輕夢或者噩夢從回憶中移到紙上來。我從來沒有感到,有這樣的需要。我只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伏在枕上,讓逝去的生命一幕一幕地斷斷續續地在我眼前重演一遍,自己仿佛成了一個旁觀者,顧而樂之。逝去的生命不能復歸,也用不著復歸。但是,回憶這樣的生命,意識到自己是這樣活過來的,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來了,風風雨雨都經過了,一直到今天,自己還能活在世上,還能回憶往事,這難道還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嗎?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22句】: 這幾年,我們家庭的經濟情況頗為不妙。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時籌集學費和膳費,就煞費苦心。清華是國立大學,花費不多。每學期收學費40元;但這只是一種形式,畢業時學校把收的學費如數還給學生,供畢業旅行之用。不收宿費,膳費每月6塊大洋,頓頓有肉。即使是這樣,我也開支不起。我的家鄉清平縣,國立大學生恐怕只有我一個,視若“縣寶”,每年津貼我50元。另外,我還能寫點文章,得點稿費,家里的負擔就能夠大大減輕。我就這樣在頗為拮據的情況中度過了4年,畢了業,戴上租來的學士帽照過一張相,結束了我的大學生活。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23句】: 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季羨林 《聽雨》
【第24句】: ”在沒有出國以前,我雖然也知道留學生的泄氣,然而終究對他們存著敬畏的觀念,覺得他們終究有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德國留學生。然而現在自己也成了留學生了。在柏林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中國學生,每人手里提著照相機,一臉滿不在乎的神氣。談話,不是怎樣去跳舞,就是國內某某人做了科長了,某某做了司長了。不客氣地說,我簡直還沒有看到一個像樣的”人”。到今天我才真知道了留學生的真面目!”這都是原話,我一個字也沒有改,從中可見我當時的真實感情。我曾動念頭,寫一本《新留西外史》。如果這一本書真能寫成的話,我相信,它一定會是一部杰作,洛陽紙貴,不卜可知。可惜我在柏林呆的時間太短,只有一個多月,致使這一部杰作沒能寫出來,真要為中國文壇惋惜。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25句】: 那種極其困難的環境中,人生樂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況下,人生也絕不會只有痛苦。這就是我悟出的`禪機。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26句】: 我認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27句】: 蒙田說:我們不可能將愛情放在友誼的位置上。“我承認,愛情之火更活躍,更激烈,更灼熱……但愛情是一種朝三暮【第4句】:變化無常的感情,它狂熱沖動,時高時低,忽冷忽熱,把我們系于一發之上。而友誼是一種普遍和通用的熱情……再者,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東西越要追求……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愿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弱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28句】: 德國民族是異常勤奮智慧的民族,辦事治學一絲不茍的徹底性名揚世界。他們在短短的一兩百年內所創造的文化業績,彪炳寰中。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29句】: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 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30句】: 養生無術是有術 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 我并不絕對反對適當的體育鍛煉。鍛煉但不要過頭。一個人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絕對相信體育鍛煉,則此人心態恐怕有點失常,反不如順其自然為佳 。 常見有人年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這種心態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 我個人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的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31句】: 英國人常以英文自傲,他們認為,口叼雪茄煙而能運用自如的語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最不肯學外國語言的人,就是英國人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32句】: 我們六個中國學生此時被迫聚在一起,幾乎都成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們閑坐無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我們都是二十三四歲的大孩子,閱世未深,每個人眼前都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一無顧忌,二無隔閡,從來沒有談不來的時候,小小的車廂里,其樂融融。也有一時無話可談的時候,我們就下象棋。王是此道高手。我們五個人,單個兒跟他下,一盤輸,二盤輸,三盤四盤甚至更多的盤,反正總是輸。后來我們聯合起來跟他下,依然是輸輸輸。哲學家喬的哲學也幫不了他。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33句】: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季羨林"
【第34句】: 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 ——季羨林
【第35句】: 1985年,李肇星當上外交部發言人,他向季羨林先生請教發言人該怎么說話。 季先生說:說話要注意兩點,第一假話不說,第二真話不全說。 ——季羨林
【第36句】: "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季羨林"
【第37句】: 西貢地處熱帶。我從來還沒有在熱帶呆過,熟悉熱帶風光這是第一次。我們來到的時候在當地算是春末夏初了,驕陽似火,椰樹如林,到處蓊郁繁茂,濃翠撲人眉宇。仿佛有一股從地中心爆發出來的生命力,使這里的植物和動物都飽含著無量生機。說到動物,最使我這個北方人吃驚的是蝎虎子(壁虎)之多,墻上爬的到處都是這玩意兒。這種情景我以后只在西雙版納看到過。還有一種大蜥蜴,在不知名的樹上爬上爬下,也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我用小樹枝打它,它立即變了顏色,從又灰又黃變得碧綠閃光,難道這就是所謂變色龍嗎?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38句】: 他也竟讓我們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充當《季刊》的編委或特約撰稿人,名字赫然印在雜志的封面上,對我們來說這實在是無上的光榮。結果我們同西諦先生成了忘年交,終生維持著友誼,一直到1958年他在飛機失事中遇難。到了今天,我們一想到鄭先生還不禁悲從中來。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39句】: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季羨林
【第40句】: 我想,現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華校友也無不如此。清華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華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漢看了也不禁“漫卷詩書喜欲狂”了。我相信,清華將同像北大這樣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活力,闊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為我們偉大祖國增添無量光輝。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41句】: 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愿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美歐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斗中必然是個失敗者。 ——季羨林 《留德十年》
【第42句】: 才到故鄉的時候,樹叢里還殘留著一點浮翠,離開的時候,就只有淡遠的長天下一片凄涼的黃霧了。 ——季羨林
【第43句】: 山林本身不懂什么饑餓,更用不著什么安全感。當全城人民饑腸轆轆,在英國飛機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時候,山林卻依舊郁郁蔥蔥,”依舊煙籠十里堤”。我真愛這樣的山林,這里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了。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44句】: 熱帶的天氣必有與之相適應的熱帶的衣著,這在婦女衣裝上更為明顯。越南婦女的穿著非常有特點,有點類似中國的旗袍,但都是用白綢子縫制的。唯一的不同之處是開衩極大,幾乎一直到腋下。褲子都是用黑綢子縫制的,上白下黑,或者里黑外白,又由于開衩大,所以容易飄動。年輕倩女,迎著熱帶的微風,款款走來,白色的旗袍和黑色的綢褲,飄動招展,仿佛是黑白大理石雕成的女神像,不是兀立不動,而是滿世界游動,真是奇妙的情景!她們身上散布出青春的活力,使整個街道都顯得生氣勃勃。這是一種東方美,西歐國家是找不到的,越南以外的東方國家也是找不到的。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45句】: 真話不全說,假話全不說。 ——季羨林
【第46句】: 但是,北大和清華,對我來說,卻成了魚與熊掌。何去何從?一時成了撓頭的問題。我左考慮,右考慮,總難以下這一步棋。當時“留學熱”不亞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如果從留學這個角度來考慮,清華似乎有一日之長。至少當時人們都是這樣看的。“吾從眾”,終于決定了清華,入的是西洋文學系(后改名為外國語文系)。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47句】: 學生中國共兩派的斗爭是激烈的,詳情我不得而知。我算是中間偏左的逍遙派,不介入,也沒有興趣介入這種斗爭。不過據我的觀察,兩派學生也有聯合行動,比如到沙河、清河一帶農村中去向農民宣傳抗日。我參加過幾次,記憶中好像也有傾向國的學生參加。原因大概是,盡管蔣不抗日,青年學生還是愛國的多。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愛國主義的傳統是源遠流長的,根深蒂固的。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48句】: 美麗安靜的清華園也并不安靜。國共兩方的學生斗爭激烈。此時,胡喬木(原名胡鼎新)同志正在歷史系學習,與我同班。他在進行革命活動,其實也并不怎么隱蔽。每天早晨,我們洗臉盆里塞上的傳單,就出自他之手。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盡人皆知。他曾有一次在深夜坐在我的床上,勸說我參加他們的組織。我膽小怕事,沒敢答應。只答應到他主辦的工人子弟夜校去上課,算是聊助一臂之力,稍報知遇之恩。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49句】: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羨林
【第50句】: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 ——季羨林
【第51句】: 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季羨林 《長壽之道》
【第52句】: 法國人是一個愉快喜歡交際的民族。有人說,他們把心托在自己手上,隨時隨地交給對方。同他們打交道不像德國人和英國人那樣難。一見面,說不上三句話,似乎就成了老朋友,船上年輕的男女法國兵都是這樣 ——季羨林 《一生的遠行》
【第53句】: 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復,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間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憶太重了。 ——季羨林 《八十述懷》
【第54句】: 1930年夏天,我們高中一級的學生畢了業。幾十個舉子聯合“進京趕考”。當時北平的大學五花八門,國立、私立、教會立,紛然雜陳。水平極端參差不齊,吸引力也就大不相同。其中最受尊重的,同今天完全一樣,是北大與清華,兩個“國立”大學。因此,全國所有的趕考的舉子沒有不報考這兩所大學的。這兩所大學就仿佛變成了龍門,門檻高得可怕。往往幾十人中錄取一個。 ——季羨林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55句】: 老與貧皆非人之所愿,然而誰也回天無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嘆而且嗟,聊以抒發郁悶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壯語,表面強硬,內實虛弱。最有名的最為人所稱譽的是曹操的名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初看起來氣粗如牛;仔細品味,實極空洞。這有點像在深夜里一個人獨行深山野林中故意高聲歌唱那樣,流露出來的正是內心的膽怯。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56句】: 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并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季羨林 《季羨林談人生》
【第57句】: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第58句】:我不哭,但是眼淚卻流在肚子里去了,悲哀沉重地壓在心頭,我想到了故鄉里的母親。
【第60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丑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
【第61句】:新年貼春聯,只要門楣上寫著"百忍家聲"就知道這一家一定姓張。中國姓張的全以祖先的容忍為榮了。
【第62句】:腐敗的東西終究會滅亡,這是人類和大自然不變的規律。
【第63句】:有時候,這星光的海洋似乎已經達到了黑暗的邊緣;我滿以為,在此之外,已是無邊無際的大黑暗了。然而,只要一轉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
【第64句】: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第66句】: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
【第67句】: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時分,我們往往走到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煙,景象蕭森,舉目四望,不見人家,但見野墳數堆,暮鴉幾點,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殘陽如血,余暉閃熠在枯草葉上。此時我感到鬼氣森森,趕快收住腳步,轉身回到清華園,仿佛又回到了人間。
【第68句】:專家們討論完了,一哄而散,問題仍然擺在那里,原封未動。
【第69句】:早生有早生的好處,但也有早生的包袱。
【第70句】: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季羨林寫的書
季羨林先生在中國學術界,常被人們冠以“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等桂冠。每當提到這些時,季羨林先生就會打趣地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他曾說:中華乃文章大國,對老祖宗的經典需隨時含蘊于你們心中,低吟于你們口頭。下面和大家分享季羨林先生的書單。
(一)司馬遷《史記》
《史記》這一部書,很多人都認為它既是一部偉大的史籍,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我個人同意這個看法。平常所稱的《二十四史》中,盡管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記》之項背。《史記》之所以能達到這個水平,司馬遷的天才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無端受了宮刑,以致郁悶激憤之情溢滿胸中,發而為文,句句皆帶悲憤。他在《報任少卿書》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二)《世說新語》
這不是一部史書,也不是某一個文學家和詩人的總集,而只是一部由許多頗短的小故事編纂而成的奇書。有些篇只有短短幾句話,連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幾乎都有幾句或一句雋語,表面簡單淳樸,內容卻深奧異常,令人回味無窮。六朝和稍前的一個時期內,社會動亂,出了許多看來脾氣相當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誕,內實懷憂。他們的舉動與常人不同。此書記錄了他們的言行,短短幾句話,而栩栩如生,令人難忘。
(三)陶淵明的詩
有人稱陶淵明為“田園詩人”。籠統言之,這個稱號是恰當的。他的詩確實與田園有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名句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從思想內容上來看,陶淵明頗近道家,中心是純任自然。從文體上來看,他的詩簡易淳樸,毫無雕飾,與當時流行的鏤金錯彩的駢文迥異其趣。因此,在當時以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對他的詩的評價并不高,在《詩品》中,僅列為中品。但是,時間越后,評價越高,最終成為中國偉大詩人之一。
(四)李白的詩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這一點是誰都承認的。杜甫對他的詩給予了最高的評價:“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李白的詩風飄逸豪放。根據我個人的感受,讀他的詩,只要一開始,你就很難停住,必須讀下去。原因我認為是,李白的詩一氣流轉,這一股“氣”不可抗御,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這在別的詩人作品中,是很難遇到的現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對李白的詩幾乎只有贊譽,而無批評。
(五)杜甫的詩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余年來,李杜并稱。但是二人的創作風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郁頓挫。從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較少見,而在杜甫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是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則是帶著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在文學批評史上,杜甫頗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對李白則絕無僅有 。
(六)南唐后主李煜的詞
后主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后期則已降宋。后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凄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在詞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藝批評家的贊賞。但是,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贊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懷,我卻至今尚不能解。
(七)蘇軾的詩文詞
中國古代贊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并稱。
(八)納蘭性德的詞
宋代以后,中國詞的創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名家輩出,風格不同,又都能各極其妙,實屬難能可貴。在這群燦若列星的詞家中,我獨獨喜愛納蘭性德。他是大學士明珠的兒子,生長于榮華富貴中,然而卻胸懷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間。這一點我至今還難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從藝術性方面來看,他的詞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適之先生給予《儒林外史》極高的評價。詩人馮至也酷愛此書。我自己也是極為喜愛《儒林外史》的。
此書的思想內容是反科舉制度,昭然可見,用不著細說,它的特點在藝術性上。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小故事,或用短短幾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十)曹雪芹的《紅樓夢》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長篇小說中,《紅樓夢》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狀元。中國其他長篇小說都沒能成為"學",而"紅學"則是顯學。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只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最后,引用季羨林先生的一段話來作為結尾:“我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他說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無論干哪一行,沒有勤奮,一事無成。”
初聽起來,季羨林先生這話好像是謙虛,是假話;但細細一想,這是人生的體驗,是經驗的總結,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話。
季羨林寫的文章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下面小編整理的季羨林寫的文章,歡迎來參考!
論 朋 友
人類是社會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沒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場搏斗。在這一場搏斗中,如果沒有朋友,則形單影只,鮮有不失敗者。如果有了朋友,則眾志成城,鮮有不勝利者。
因此,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沒有不重視交友之道的,而中國尤甚。在宗理色彩極強的中國社會中,朋友被尊為五倫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記得什么書中說:“朋友,以義合者也。”“信”、“義”涵義大概有相通之處。后世多以“義”字來要求朋友關系,比如《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之類就是。
《說文》對“朋”字的解釋是“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鳳”和“朋”大概只有輕唇音重唇音之別。對“友”的解釋是“同志為友”。意思非常清楚。中國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連用的,比如《孟子》。《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卻只用一個“朋”字。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朋友”才經常連用起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重視友誼的故事不可勝數。最著名的是管鮑之交,鐘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劉、關、張三結義更是有口皆碑。一直到今天,我們還講究“哥兒們義氣”,發展到最高程度,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只要不是結黨營私,我們是非常重視交朋友的。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把朋友歸入五倫是有道理的。
我們現在看一看歐洲人對友誼的看法。歐洲典籍數量雖然遠遠比不上中國,但是,稱之為汗牛充棟也是當之無愧的。我沒有能力來旁征博引,只能根據我比較熟悉的一部書來引證一些材料,此時這就是法國著名的《蒙田隨筆》。
《蒙田隨筆》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論友誼》的隨筆。其中有幾句話:
我們喜歡交友勝過其他一切,這可能是我們本性所使然。亞里士多德說,好的立法者對友誼比對公正更關心。
寥寥幾句,充分說明西方對友誼之重視。蒙田接著說:
自古就有四種友誼:血緣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愛的。
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對友誼涵義的理解是不相同的。根據中國的標準,“血緣的”不屬于友誼,而屬于親情。“男女情愛的`”也不屬于友誼,而屬于愛情。對此,蒙田有長篇累牘的解釋,我無法一一征引。我只舉他對愛情的幾句話:
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愿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落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相反,友誼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誼只是在獲得以后才會升華、增長和發展,因為它是精神上的,心靈會隨之凈化。
這一段話,很值得我們仔細推敲、品味。
有為有不為
“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
在這里,關鍵是“應該”二字。什么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韓愈給“義”字下的定義是“行而宜之之謂義”。“義”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要想從哲學上,從倫理學上,說清楚這個問題,恐怕要寫上一篇長篇論文,甚至一部大書。我沒有這個能力,也認為根本無此必要。此時我覺得,只要訴諸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么事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了。
中國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并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這里也用不著煩瑣的論證,只須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
小惡、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和病人讓座,此時能讓,算是小善;不能讓,也只能算是小惡,夠不上大逆不道。然而,從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車就立即裝出閉目養神的樣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見大看出了社會道德的水平嗎?
至于大善大惡,目前社會中也可以看到,但在歷史上卻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為元軍所虜。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敵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還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貳臣傳”,“身后是非誰管得”,此時管那么多干嗎呀。然而他卻高賦《正氣歌》,從容就義,留下英名萬古傳,至今還在激勵著我們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
通過上面舉的一個小惡的例子和一個大善的例子,我們大概對大小善和大小惡能夠得到一個籠統的概念了。凡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對人類發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惡。凡是對處理人際關系有利,對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有利的事情可以稱之為小善,反之就是小惡。大小之間有時難以區別,這只不過是一個大體的輪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系的。俗話說:“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此時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貪污行為而論,往往是先貪污少量的財物,心里還有點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嘗到甜頭,又沒被人發現,于是膽子越來越大,貪污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此時終至于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個別的識時務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謂浪子回頭者,然而難矣哉!
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季羨林名言
【第1句】: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
【第2句】:自己生存,也讓別的動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第3句】: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
【第4句】:我快一百歲了,活這么久值得。因為盡管國家有這樣那樣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第5句】:我的家鄉在山東。泰山的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第6句】: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第7句】: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8句】: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第9句】: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第10句】: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第11句】:你們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價值,離開民族大業的個人追求,總是渺小的。
【第12句】:做人要老實,學外語也要老實。學外語沒有什么萬能的'竅門。俗語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就是竅門。
【第13句】: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第14句】:最后兩句話是——‘國之魂魄,民之肝膽,屹立東方,億萬斯年’。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
【第15句】: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16句】:時光流失,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第17句】: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
【第18句】:西方采取的是強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東方則主張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學家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第19句】: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第20句】: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常回憶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