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纓《格言聯璧》合集200句
關于民本的名言
民本的思想在遠古時代就產生了,下面一起去閱讀一些關于民本的.名言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1句】: 安民者何,無求于民,則民安矣——清·金纓《格言聯璧》
【第2句】: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鳌埦诱稄執兰?/p>
【第3句】: 邦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仍不外乎開地利而已?!锻砬逦倪x·(彭玉麟)力阻和議片》
【第4句】: 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饑?!濉の涸础杜既灰鳌?/p>
【第5句】: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鳌ず閼鳌恫烁T》
【第6句】: 大廈不傾,匪一瓦之積,黎庶之安,乃眾賢之力。——明·方孝孺《瓦銘》
【第7句】: 大約小變其治,則人為本,法為末。欲變法,先變人。大變其治,則法為本,人為末?!獜堹Q齡《晚清文選·彼我篇》
【第8句】: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巍だ罹V《病牛》
【第9句】: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鳌び谥t《詠煤炭》
【第10句】: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我命渾小事,我死庸何傷!——宋·文天祥《五月十七日夜大雨歌》
【第11句】: 道也者,導之也,上導之而下遵以為路也?!濉ね醴蛑蹲x通鑒論》
【第12句】: 得民心者,可以為官;失民心者,何足道哉?——元·趙素《為政九要》
【第13句】: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端问贰詈唫鳌?/p>
【第14句】: 發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巍ぶ祆洹睹献蛹ⅰ?/p>
【第15句】: 非甚不便于民,且莫妄更。非大有益于民,則莫輕舉。——清·金纓《格言聯璧》
【第16句】: 費千金為一瞬之樂,孰若散而活餒幾千百人。——宋·林逋《省心錄》
【第17句】: 夫民以國為本,不思養之,是自拔其本也。養民之法,一曰務農,二曰勸工,仁也,以博愛為本?!濉た涤袨?/p>
【第18句】: 富國之術,不在乎聚斂而在惜費?!巍ば翖壖病毒抛h》
【第19句】: 公道明,則人心自一,公道廢,則人心自二?!端问贰ば翖壖擦袀鳌?/p>
【第20句】: 公廉愛民,絲粟無所取?!睹魇贰ぶ芷鹪獋鳌?/p>
【第21句】: 功成以開疆安民為要,而亦須能樹人,能立法。能是二者,雖不拓疆,不澤民,不害其為功也?!濉ぴ鴩对恼?/p>
【第22句】: 民,國之基也?!巍に纹睢峨s說》
【第23句】: 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巍り苏f之《晁氏客語》
【第24句】: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是勤可以免饑寒?!濉豆沤袼幨だm自警篇》
【第25句】: 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宋·蘇舜卿《詣巨疏》
【第26句】: 民吾同胞,物為同類?!巍堓d《西銘》
【第27句】: 民陷水火,如已陷水火?!堭B浩《牧民忠告》
【第28句】: 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巍に抉R光《資治通鑒·漢紀十八》
【第29句】: 民者,天下之本;而財者,民之所以生也?!巍ぬK軾《策別十六》
【第30句】: 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爾,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第31句】: 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32句】: 念念用之民生,則為吉士。念念用之套數,則為俗吏。念念用之身家,則為賊臣。——清·金纓《格言聯璧》
【第33句】: 寧過于予民,不可過于取民。——《朱子語類·卷十六》
【第34句】: 農桑國之本,孝義古所敦?!巍ね跤韨牎缎⌒蠹?/p>
【第35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戊登程口占示家人》
【第36句】: 孤則易折,眾則難摧。——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宋紀》
【第37句】: 古之所謂從眾者,非從眾多之口,從其所同然之心?!鳌ずH稹顿浟_近云代丈定安田序》
【第38句】: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39句】: 官之得民與否,去官日見真,幕之自愛與否,去館日畢露。官之得民,要在清、勤、慈、惠。幕之自愛,要在廉、慎、公、勤?!濉ね糨x祖《佐治藥言》
【第40句】: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宋·朱熹《孟子集注》
【第41句】: 國以民為主,民以國為本,國本人民切不失也?!段渫醴ゼq平話》
【第42句】: 國之命,如人之命。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宋·楊萬里《壬辰輪對第一札子》
【第43句】: 行鈔先以利民為主,其次則不累民可也。——《晚清文選·(王旒)行鈔之功》
【第44句】: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上下之益,在能相濟。——清·申涵煜《省心短語》
【第45句】: 潔己方能不失己,愛民所重在親民?!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46句】: 九重天子愛民深,令尹宜懷側怛心。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為庶民斟!——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三二》
【第47句】: 救荒事不可緩也?!对贰ち袀鞯诰攀?/p>
【第48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巍し吨傺汀对狸枠怯洝?/p>
【第49句】: 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離其民,而后民離之?!鳌でf元臣《叔笠子外篇·卷一》
【第50句】: 君子寧亡己之財,而不忍傷民之力?!巍ぶ祆洹洞髮W章句集注》
【第51句】: 君子之為君子也,一人死而萬人壽,一人痛而萬人愈,一人憂而萬人樂,一人勞而萬人逸?!鳌でf元臣《叔苴子內篇》
【第52句】: 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巍ぬK轍《新論下》
【第53句】: 孫富而父母未有貧者也。——清·王旒
【第54句】: 所計一身肥,豈望天下活!——清·顧炎武《雙雁》
【第55句】: 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猶舟也,民猶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晚清文選·(鄭觀應)議院》
【第56句】: 天時不可失,人心不可違?!涤袨椤墩摷ど匣浂嚼铠櫿聲?/p>
【第57句】: 天下不可一日無民,故孔孟是湯武明君道也。不然,則暴君接踵而難為民?!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58句】: 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則當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則當拔其本,塞其源?!濉ゅX泳《履園叢話·水利》
【第59句】: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濉ち簡⒊缎率穼W·第四章》
【第60句】: 天下之安而后樂——明·呂坤《呻吟語》
【第61句】: 天下之大務,莫大于恤民?!吨熳哟笕の氖弧じ討t封事》
【第62句】: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濉S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
【第63句】: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鳌⒒队綦x子·多疑不如獨決》
【第64句】: 萬鐘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巍り懹巍段甯x書示子》
【第65句】: 王道以得民心為本。——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一》
【第66句】: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巍ね粼濉蹲嗾撝T將無功狀》
【第67句】: 望公聊比泰山云,歲歲年年天下雨?!巍っ琛队駱谴骸?/p>
【第68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巍堓d《張子語錄》
【第69句】: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巍こ填U
【第70句】: 無德于民,不足以興。——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十》
【第71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巍し吨傺汀对狸枠怯洝?/p>
【第72句】: 刑罰當寬處即寬,黎庶皆上天兒女。財用可省時便省,絲毫皆下民脂膏。——清·金纓《格言聯璧》
【第73句】: 嚴以馭役而寬以恤民?!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74句】: 一枝動則萬葉不寧,一心散則萬慮皆妄?!濉ど昃余y《西巖贅語》
【第75句】: 以愛已之心愛人,則盡仁?!巍堓d
【第76句】: 以天下為己任——《南史·孔休源傳》
【第77句】: 英雄心性由來熱,待竟蒼生衣被功?!濉で鸱昙住稁X云海日樓詩鈔·棉雪歌》
【第78句】: 用兵之道,以保民為第一義?!濉ぴ鴩对恼?/p>
【第79句】: 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則所以絜矩而與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巍ぶ祆洹洞髮W章句集注》
【第80句】: 與其得罪百姓,寧得罪于上官?!端问贰菐鳌?/p>
【第81句】: 政無舊新,以便民為本?!巍ぬK轍《傅堯俞御史中垂》
【第82句】: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濉そ鹄t《格言聯璧》
【第83句】: 職事茍有便于民而請之,真宰相事?!巍に抉R光《資治通鑒·漢紀四》
【第84句】: 眾而不可欺者,民也?!巍ぬK轍《陳州為張安道論時事書》
【第85句】: 自古天下離合之勢,常系民心。——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觀釁》
【第86句】: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鳌ぱ﹃选蹲x書錄·卷三》
【第87句】: 千秋龜鑒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濉堄扯贰断剃枴?/p>
【第88句】: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巍に抉R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第89句】: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蘇轍《新論下》
【第90句】: 勸人生,濟困扶窮?!濉げ苎┣邸都t樓夢·第五十三回》
【第91句】: 卻是竹君殊解事,炎風篩過作清風?!巍钊f里《午熱登多稼亭》
【第92句】: 人聚則強,人散則弱。——清·魏源《默觚·治篇》
【第93句】: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明《名賢集》
【第94句】: 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睹魇贰ずH鹆袀鳌?/p>
【第95句】: 人心之于立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
【第96句】: 三代以上,君民相通,但有足民之事,更無足君之事。必百姓足而后君足,猶子三曰惠商,四曰恤窮。——《晚清文選·康有為·上皇帝書第二》
【第97句】: 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第98句】: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紀》
【第99句】: 使民有常產者,又發政施仁之本也?!巍ぶ祆洹睹献蛹ⅰ?/p>
100. 士大夫憂國為民,當有其心,不當有其語,有其語則毀來。——清·金纓《格言聯璧》
10【第1句】: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清·金纓《格言聯璧》
10【第2句】: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巍ぐ缎⒚C奏議集·乞不用贓吏》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
柳宗元是我國中唐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關于柳宗元的民本思想主要體現在哪里?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中唐時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官至監察御史,吏部侍郎。他政治經歷極為豐富,二十多歲即名揚京師,參加“二王”的“永貞革新”,后因革新失敗被貶韶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后復出為柳州刺史。柳宗元生活的時代處于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社會整體生產水平大幅下降,民眾生活疾苦。基于此,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吏為民役”論,對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深入研究柳宗元的“吏為民役論”,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增強黨的先進性,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1句】:柳宗元民本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自夏商周三代以來,民本思想便已經出現。其統治君主對“天”極為崇拜,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天”主宰一切,它的道德責任就是保民,因此“天”代表的就是“民”的愿望。這是樸素的民本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學派推崇君權,崇尚禮義,宣揚仁政愛民,由于這適應了統治階級的要求,因而迅速崛起?!叭收勖瘛边@一鮮明的民本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鬃釉f過“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目》)??鬃又匾暶癖娂部?認為君主的統治基礎就是民眾,因此必須推行仁政,減輕賦稅,愛民。在孔子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孟子對其進行發展,使其迅速成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一著名的民貴君輕思想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笆⌒塘P,薄稅斂”(《梁惠王上》),再次申明要與民修養。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君王應該高度重視民眾問題。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己制》)更加闡明了君民的關系。儒家的人文精神和民本思想在其思想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視民生,保持百姓的安居樂業是政治生活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千年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并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源于孔孟之道,儒家的愛民,仁政思想對其的影響極為重要。他自身的經歷在其民本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柳宗元出生前后,正是“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年代,唐王朝由盛轉衰,政權不穩,人民生活異常困苦。柳宗元少年時代,就隨父親來到長沙,九江一帶,開始了解民間百姓的疾苦?!坝镭懜镄隆笔≈?一直被貶到永州司馬。在命運轉折的過程中,他深入民間,確切了解民眾生活,批判統治者得暴行,先后寫下《捕蛇者說》《田家三首》等著作。這種現實的經歷更加豐富了他的民本思想,對民眾生活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柳宗元在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以及社會現實的親身經歷的基礎上,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吏為民役”的重要思想。他認為官吏是“民之役”,他們是由民眾所納賦稅來供養的,因此屬于民眾的雇工,仆役,必須為民眾“勤心而勞力”,做到“訟者平,訴者均”,不可“受若直,怠若事,又盜若貨器”(《送薛存義之任序》),否則理應被罷免,受處罰。在當時,柳宗元能夠提出這種思想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第2句】:柳宗元民本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一,鮮明的人民歷史觀。柳宗元認為人民主宰歷史的發展和王朝的興衰。他繼承了荀況、王充等人的反天命、反天人感應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對歷代的君王受命于天的神學史觀進行尖銳批評。他在《貞符》中說道:“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庇终f:“受命于生人之意?!睂Χ偈娴摹熬龣嗌袷凇庇^念進行深刻的批判。并且明確指出歷史發展,王朝更替的決定力量在于民心。把民本思想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一唯物主義歷史觀成為柳宗元“吏為民役論”和民本思想的哲學基礎,也成為繼孟子之后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最突出成就之一。
第二,樸實的為民服務觀。柳宗元認為官吏是人民的仆人,官吏應該為百姓服務。柳宗元在《送寧國范明府詩序》中提出“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無報耶?”在這篇詩序中首先推崇范氏的論斷。認為官吏是是人的仆役,在這里“人”還指同僚,上級,所以應該為人而服務,怎么能夠不報答主人呢?這一觀點已經突破了傳統的官者,牧民的思想框架。他在《送薛存義序》進一步豐富并完善了這一觀點,“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痹谶@里柳宗元把“人”特指民眾,并鮮明的提出“民之役”“民可黜罰”的思想,官吏應該為百姓的仆役,必須為百姓勤懇辦事。
第三,可貴的對民負責觀。對于“受若值怠若事,又從而盜之”的官吏民眾應該也有權利進行黜罰?!敖裎沂芷渲?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從而又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苦直,怠其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送薛存義序》)!在這里柳宗元把“人”特指民眾,并鮮明地提出“民可黜罰”的思想,百姓有權對官員進行懲罰。這對貪墨成風的封建官僚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警示。在吏治改革上應該善用循吏,從而公平、認真的為民辦事。
最后,深刻的養民利民觀。柳宗元認為應該順應自然變化,充分給予人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不擾民。他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從養樹之理中得出養民之理,要“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點明為政只要在于順人之欲,隨人之性,要充分利用條件,不僅要主觀上“利民”,還要客觀上真正做到“利民”。因此統治者應該施行仁政,與民休息。這種沖破時代限制的民主思想光輝對于當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
【第3句】:柳宗元民本思想的當代價值
柳宗元沖破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形成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反對“君權神授”,認為政權的奪取與鞏固在于民心,提出“吏為民役”,提倡“順天”,“養民”。這一系統的民本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性質,對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人民主宰歷史發展,應重視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黨在XX大上順應社會發展形勢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柳宗元歷來認為政權的鞏固與維持在于民心。他認為漢代之所以能夠興盛,“在乎克懷于有氓,登賢庸能,濯痍煦寒,以廖以熙”(《貞符》)。即掃除社會的弊端,重視人民的安定。而唐朝之所以能興起,是因為他初期的政治清明猶如“丕將霖雨,浚滌蕩沃,蒸為清氛,疏為冷風”(《貞符》),天下才能大治。而唐中期以后失去了這種治國思想,一味“牧民”,為了統治階級的奢侈生活而盤剝人民,以至造成黃巢起義,終于使唐王朝一蹶不振??v觀歷史,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重視人民的力量,避免政治僵化,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柳宗元的民本思想對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的權力在人民以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二,國家權力屬于人民,應對人民負責,進行吏治改革。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并且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科學的干群、黨群觀點與柳宗元的“吏為民役”有異曲同工之妙。
柳宗元打破傳統封建社會的“牧民”思想,提出“吏為民役”,認為官吏應該而且必須為民眾認真辦事。他的這一理論對當今的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也用深遠的影響。柳宗元繼承了法家韓非子的合理的法治觀念,認為為相者理天下要“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梓人傳》),應該運用法制治理天下。并且在《送薛存義序》中他又明確提出“民可黜罰”的思想,如果官吏不能夠認真負責的為百姓辦事,百姓應該而且也有權力懲罰甚至廢黜他。這種觀念的提出對官員的行為也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第三,人民推動歷史社會發展,應重視民生問題,促進人民自身發展??茖W發展觀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對發展理論進行了科學而全面的論述,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做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科學的發展觀顯示了黨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對人民利益的保護??茖W的發展觀和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是對柳宗元的“順天”,“養民”觀點的發展與突破。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把種樹的道理“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推及到為官治人,提出為政只要在于“順人之欲,遂人之性",即為政者應該從促使民眾安居樂業的角度出發,尊重百姓的需求,滿足民眾的愿望,同時遵循生產生活的自然規律。為百姓創造一個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種樹郭橐駝傳》),在這里,他又對一些“好煩其令“的官員進行了批評,指出雖然這些官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方式的不恰當最終導致吃苦受累的是老百姓,從中得出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環境對老百姓的重要性。這一觀點不僅對封建官僚體制對民眾的盤剝和壓榨進行了抨擊,而且更為難得是提出了“尊重人的本性”的人性觀點,具有當代社會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意境,其歷史意義不能說不深遠。我們黨高度關注發展民生問題,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更深刻的體現了這一點。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積累,而民族歷史上的精神文明遺產更是今天我們的財富。雖然當今社會和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國家、政府的職能仍然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國家管理民眾的基本職能更是沒有改變。因此,歷史上的一些經驗教訓,一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對當代社會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柳宗元的思想既富于理性思辨色彩,又充滿現實主義氣息。他的思辨水平、批判精神和文學才華在當時都是相當突出的。他批判繼承了儒家中的民本思想,并吸收各思想派別的精華,結合自己的時代特點對其民本思想進行了創新和發展,至今仍然閃爍著進步、民主的光輝。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從中吸取一些優秀的思想,從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論民本文言文翻譯
大家還記得論民本這篇文言文嗎?下面小編整理了論民本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論民本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骸逼浜文苁?,載胥及溺?!酥^也。“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譯文: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歸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F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f的就是這種情況。“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疾爨弴恼眨瑳]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文言文《論民本》原文及譯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論民本》原文及譯文,歡迎參考~
《論民本》原文及譯文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p>
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骸逼浜文苁?,載胥及溺?!酥^也?!?/p>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譯文:
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輕些。所以得到許多百姓的擁護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p>
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歸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F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f的就是這種情況?!?/p>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糧食運到河內去賑濟。河東發生災荒,我也這么辦??疾爨弴恼?,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