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教育格言集錦三篇
盤點教師最喜歡的教育名言
【第1句】: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也。——張潮
【第2句】:與其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不如說我一輩子學做教師。——于漪
【第3句】: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從廣義上講,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第斯多惠
【第4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毛澤東
【第5句】:每關閉一所學校,就得多造一座監獄。——馬克·吐溫
【第6句】:再好的教科書也代替不了教師本人的思想和卓識。——第斯多惠
【第7句】: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能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葉瀾
【第8句】:辦好教育的關鍵,第一在教師,第二還在教師。——永井道雄
【第9句】: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威廉·葉芝
【第1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第11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第12句】:我學習中等,按學校的標準,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后來我發現,能忘掉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愛因斯坦
【第13句】: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吳非
【第14句】: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第15句】: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
【第16句】: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革社會的精神。——陶行知
【第17句】:如果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擇手段,大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會除輸掉我們的下一代。——邁克爾·蓋森
【第18句】: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第19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愛因斯坦
【第20句】: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
【第21句】: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第22句】: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個性。——赫伯特·斯賓塞
【第23句】:須知參差多態,乃為幸福本源。——羅素
【第24句】: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得學生。——陶行知
【第25句】: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威廉·薩克雷
【第26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第27句】: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學者、專家、尋找工作的人,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因為唯有在這樣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克里希那穆提
【第28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第29句】:我們所需要的書,應該是一把能擊破我們心中冰海的利斧。——卡夫卡
【第30句】: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地生活,從自由地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第31句】: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行知
【第32句】: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愛因斯坦
【第33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
【第34句】:愿每個孩子都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周國平
【第35句】: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卡爾·雅斯貝斯
【第36句】: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愛因斯坦
【第37句】: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這個職業更高尚的了。——夸美紐斯
【第38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陶行知
【第39句】: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約翰·杜威
【第40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
【第41句】: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赫伯特·斯賓塞
【第42句】: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帕克·帕爾默
【第43句】:我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約翰·杜威
【第44句】:使學校適合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合學校。——亞歷山大·尼爾
被誤解的教育名言盤點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這是教育家和行政管理者喜歡引用的一句話,我不知道這句話最早出自那里,只是覺得用此話使用頻率過高,社會影響過大,而且很多時候用在了很特別的地方,大多時候不但沒有激勵起教師的永擔重任決心,反而起到了打擊教師自信的負面作用。
該名言沒有定語做條件限制,從語法的角度重新定義,解釋此話,還原過來的意思就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好,學生教不好,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教師的問題。”
從上句話很顯然可以看出,目前的教育專家對教育現象了解的不是很到位,而且十分的膚淺和狹隘。說這句話的人通常忘記了一個基本的常識,任何行為必須都要設置一個環境,即是前提。
我們再回到這句話里來,學生都可以教好,“好學生”標準是什么呢?甲可以說學習好,乙可以說體育好,丙可以說品行好,丁還可以說……。總之,好的標準在此話里面沒有做出任何的定義,就是說“好”的范疇沒有規范出來。國家的教育政策說的“好學生”應該是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育并舉”只是一種理想狀態,是發展的完美境界而已,世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所以,這個方針實施起來就是空中樓閣,在我們的現實世界里,這樣的人即使有,也是鳳毛麟角。如果“好”的標準是五育里面的任何一個,只要占一個,就是一名好學生,那我可以自豪的說,所有的學生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標準,他們走進學校就能夠找到自我價值,就能夠實現自我的滿足。所有的教師在這樣的條件下,也都可以找到自身發展的有效途徑,都能夠成為出色的教師。
可是,目前的“好”大多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學習好,成績好,分數高。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我認知結構的差異,決定著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有著層次和區別,但如今的教育將所有的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室里,大家都靠一種方式自我成長,用一種評估標準衡量一個學生的潛質和發展機遇,就是成績。所謂的“好”學生,就是以成績好,每次考試得分高。在這樣的前提下,“好學生"y永遠都是有限的。因為學生自身的`智商和情商,還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家庭教育等問題,你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成為考一百分的尖子生,你說這可能嗎?五根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有短了,怎么可能將所有的學生拉到一條水平線上嗎?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確有教不好的學生。學生教不好,學生成績考不高,全部責任都在于教師,就在于某些老師教不好,就在于某些老師能力低下,如此推理和定性,這樣的謬論,我想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捧腹大笑的,荒謬的判斷!對教師職業極度的不尊重和不知情。
如果好的標準是以學生的個性成長和自我發展為依據的話,我想所有的學生的確都可以教好。如果學生還不能好起來,那就說明教師沒有履行職責,應該受到管理部門的訓誡和談話,或者降崗處理。目前的教育體制如果能夠真正的、全面的、大膽的推行素質教育,營造構建靈活、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健全各項管理模式,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注重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在學校里研究每一個單獨的個體,結合他們的自身特點,如心理機制、認知特點、性格核心、思維模式,大力挖掘學生的潛質,激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視野,制定出他們的發展綱要,我想每一個學生都會快速的成長起來,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塑造成功,那樣教育的理想就實現了:的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說此話的時候,對于“好”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對于“好”只有一種判斷,就輕易草率的說某某老師不怎么樣,某某老師無能、差勁等等,以至于嚴重的打擊了教師的積極性和自信,從而降低了教師對職業價值的懷疑和自身價值的迷惑,所以整個教師群體就陷入了一種失落和頹廢的狀態。我建議,再說這句話,不妨變更一下,“真正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
盤點教師的教育研究特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教師自身專業意識的覺醒,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教學研究。然而,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什么樣的研究才是教師進行的研究?這本身就是需要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簡稱教師的教育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1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現場研究
按熙研究發生的場所來分,教臺研究可分為現場研究和非現場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在教學現場進行的。雖說在圖書館、閱覽室等場所查閱文獻是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有助于教師借鑒別人的研究成果或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使研究少走彎路,但教師每天都要親臨班級和課堂,教師又比較忙碌,受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的限制,不可能長時間地“泡”在書山文海里,所以,教師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現場進行的。現場既是教師的工作場所,也是教師研究的場所。如課題“改善教師提問行為的行動研究”,此課題實施前,查閱別人有關“提問”的研究成果,比如“提問”有哪些功能,“提問”的問題如何設計,“提問”有哪些技巧,閱讀這些研究成果是我們開展這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但我們這一課題的主要工作是,觀察教師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下,他或他們的提問行為如何,是否符合理論要求,是否在實踐中有成效。這一課題研究的過程主要是在教師的教學現場進行的,研究的直接成效也是通過教師教學現場的改變 ----教師提問行為的改善來顯現的:
【第2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
按照研究是否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可把教育研究分為自然狀態下的研究和實驗研究。實驗法固然有它的優點:它可以通過人為地創設某種情境,從而研究自然條件下遇不到或難以遇到的現象,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現象的因果聯系;可以通過各種設計手段分別考查教育因素的作用;可通過統計數據對教育現象做出相對準確的描述,但實驗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實驗研究需要較多的技術,如變量的控制、實驗設計、測量、數據統計等,這些技術一般教師很難掌握。其次,盲目采用實驗法可能不符合教育研究的人文性。比如,教育實驗常用的設計方法是設置對照班和實驗班,在對照班不施加明顯對學生有利的變量或在實驗班施加有害變量都是有點不盡人道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事業,而生命對于人來說只有一次,如果教育對人的生命有誤的話.那么對于一個人所造成的損失足無法彌補的,某校一個課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該課題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在實驗班滲透德育,在對照班不滲透德育。顯然,雖然課題是研究德育的問題,但課題研究方法本身是不道德的。大教育家赫爾巴特早就說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公理。再說,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都明確規定,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道德和情感的教育。因此,該課題這樣開展研究,既違德,又違法,
【第3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實踐研究
按研究的目的來分,教育研究可分為理淪研究和實踐研究。理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未知,發現普遍規律,形成或發展理論,回答的主要是“為什么”的問題。實踐研究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的研究,它在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深入考察其特殊規律,提出比理論研究更為具體的對策、方法,回答的主要是“如何做”的問題。教師每天都要親臨教學實踐,教師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研究如何在具體的場景下解決這些問題。雖說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但教育的實踐是非常復雜的,抽象概念組成的理論不是以表達實踐的豐富的情境和意蘊。教育實踐需要普遍規則的指導,但規則的運用又無規則可循,教師不能像技術工人那樣,只要掌握了有關規則就能進行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在研究中工作,因為“究其本來的基礎來說,教師的勞動就是真正的創造性勞動,它足很接近于科學研究的”。這里的研究,是指關于實踐、為了實踐、在實踐中的研究,而不足探求變動的教育現象背后虛妄不變的客觀規律,或者是探究控制人、操縱人的自由行為程序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說教師的教育研究是實踐研究,并非否認教師進行理論思維的必要性。馬克思曾告誡我們: --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的思維。但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師的工作性質來說,讓教師去從事理論研究顯然是不明智的。諸如“現代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素質教臺評價體系的研究”,“學習方式最優化的研究”,這些課題研究一般教師是很難勝任的,即使做起來,也是一筆“糊涂賬”。
【第4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微觀研究
從研究范圍和領域上看,可把研究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在研究的領域、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上,有所區別。微觀研究著眼于局部問題,運用歸納分析、經驗總結。實驗法等,依靠調查、實地觀察等方法宏觀研究更加強調教育與外部經濟的結合以及研究發展的趨勢問題,依賴于數量統計、相關要索分析和概率判斷等方法、雖然學校自身也面臨宏觀研究問題,如學校周邊的人口分布、區域功能定位、文化傳統和教育需求等。但對于教師來說,更多的是進行微觀研究,因為教師每天要忙于課堂事務,不可能有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涉及宏觀方面問題的調查與分析,就像讓一個農村中學教師去從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研究》,顯然是不現實的。再說,教師每天所必須考慮的是如何進行教育教學,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樣的課題應該是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去研究。中小學教師所進行的研究應該主要是微觀研究,應該是一種很具體化的研究,應該研究本校和本學科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比如,有這樣一個課題:“中學外語特色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關系的研究”。這個課題,從研究內容卜看,是探明特色教學與學生發展之間的關系,屬于理論研究;從研究范圍看,不只是研究一所中學外語特色教學如何開展,可以說它是宏觀研究。目前,很多中小學都在搞外語特色教學,而不同學校的校情是大不相同的,每個學校在開展外語特色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大不一樣的。如果各校面臨的問題都一樣,形成的特色也一樣,那實際上就不成其為特色了。因此,各校應該研究立足于自己學校的實際如何開展英語特色教學。倘若把名稱改為“某某學校外語特色教學的研究”,這樣就可避免不切實際地從事理論研究和宏觀研究,使研究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實踐價值。
【第5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這里所指的行動研究是與純研究相對的,它不是“述”而不“做”或是“述”與“做”分離的研究。長期從事教師課題研究的指導和管理工作,使筆者產生這樣的看法:依照廣大教師現有的能力以及開展教育科研的其他條件,讓他們按照一定的規范,運用一些科學方法來對某個項目做系統而有深度的研究,好像不大現實。筆者認為,中小學教師搞課題研究應淡化“研究”,突出“行動”。這里的“研究”對于“行動”具有參與功能和引導功能。“參與功能”是指,教師通過參加與某種行動有關的課題研究,使教師積極參與某種行動。這里,“課題”是“行動”的載體。“引導功能”是指,“研究”和“行動”相結合可避免行動的盲目性,使行動更為理智。筆者正在主持一項省級重點課題 ----“中小學教師教學反思的'行動研究”。申報這樣的課題,筆者有這樣的意圖:教師反思已經被認為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重視教學反思,但教師的反思往往是非自覺的行為,比如,迫于學校領導的要求,或者是為了寫出一篇好的案例或教育故事,以便能夠發表。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通過開展此課題的研究,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會對教學反思有一種任務感、責任感,從而自覺、積極地進行教學反思;同時,這里的反思是和研究結合在一起,是在研究指導下的反思,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學反思較平常未作為課題研究隨機進行的教學反思,一般說來更具有效性。
【第6句】:教師的教育研究主要是質的研究
按照對教育現象描述的方法,教育研究可分為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量的研究是用數量化的方法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質的研究主要是采用非數量化的語言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量的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不受主觀價值因素的影響。它的優點在于它對事物描述的精確性和直觀性。但作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領域內運用,量的研究有它的固有的缺點。
教育學研究不是研究物與物和人與物的關系,而是研究人與人的關系,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狄爾泰指出:“我們對自然進行說明,而對精神生活進行理解。”很多教育現象很難用數量來描述,盲目追求量化易犯科學主義錯誤。比如,有的學校用量化的方法來衡量教師的道德品質的高低,其實,道德品質一類的東西很難進行量化,如果盲目量化,無異于以魚在岸上存活的時間去衡量魚的生命力。
教師的教育名言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如果我們對于教師要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這一點估計不足,那也是錯誤的。有了這方面的知識,教師才有可能把教材變成學生的真正財富。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并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
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點就是愛人。他對共同事業的忠誠來源于這種對人的熱愛。我們認為培養熱愛人的感情和關心人的強烈意向是蘇維埃學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務之一
得過且過,醉生夢死,碌碌無為,虛度年華,這是頹廢的處世之道
習慣象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他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
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勞動最大的益處還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發展。這種精神發展是由和諧的勞動產生的,它應當構成無產階級社會公民區別于資產階級社會公民的那種人的特質。 作者:馬卡連柯
三人行必有我師
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 安全格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