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醉茶和人生的句子100句
名人故事《馮旭:醉茶人生》
【導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后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接下來就跟隨一起,了解名人故事_馮旭:醉茶人生的有關內容吧!
茶,可飲,可品,可賞,可悟……雖有好壞之分,卻無階級之別。從古至今,無論是肥馬輕裘的王孫貴胄,還是清高灑脫的文人墨客,抑或是終日勞碌的市井小民,但凡愛茶者,迷戀的不僅僅是茶水的味道,更是一種愜意的生活享受。而對于馮旭而言,茶是他對優質生活的一項重要衡量標準。在他眼中,茶道,是一種私人化的生活方式。
玩家檔案:馮旭,滿族,早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學過編劇,當過戲劇制作人,做過記者,后因向往簡單恬淡的生活,逐漸隱退,現任香港數寄清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嘉德拍賣有限公司藝術顧問。
在很多人眼中,馮旭是一個很奇怪的人。他花費重金開設了一家茶館,卻對品茗的客人7年來完全實行免費;他愛好很雜,交際甚廣,卻沒加入任何一個相關協會或組織;作為迄今為止國內保留純手工制茶全流程的唯一一人,他親手做的巖茶若是拿去銷售,1斤最高可賣到2。5萬人民幣,但他卻全拿來饋贈知己好友;他前后收藏的茶具有3萬余件,卻并不珍藏于高閣,而是隨手拿來做日用品,即便是價值40多萬人民幣的古董紫砂壺亦不例外……而以上種種,恰是馮旭灑脫性情的真實寫照:“我只是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
茶人:在商不言商
馮旭出生于杏林之家,家中對生活很有講究,祖父母和父親都有清早喝茶的習慣。幼時的馮旭乖巧懂事,便自覺地每日早起,并在長輩們起床前為他們沏好一壺茶,有時也陪著他們喝上幾杯。時間久了,他也因此養成了喝茶的習慣,而長期的耳濡目染,更令他對茶文化著迷不已。
1994年,馮旭開始正式研究茶道。隨著對茶的領悟愈深,喜愛愈切,茶與他的生活漸漸融為一體。2000年,還在做電影的他決定開一家茶館。該茶館位于北京望京,名為“茶人道館”。從館名上不難看出,馮旭很重視人與茶的交流,他將這個茶館定位為一個純粹的品茶怡情之所。要知道在建國前,人們去茶館基本上是為了一邊喝茶一邊看戲或者聽相聲、欣賞曲藝;而今天,茶館則更多地成為一個洽談生意或者小資約會之處,故而像“茶人道館”這樣類似的茶館在國內其實很少了。經營了一段時間之后,馮旭為了讓其名副其實,索性將茶館完全對外開放,供客人免費品茶。此舉一出,客人便比從前多了幾倍。最初是一些好奇者登門拜訪,包括房東的朋友、房產中介、口渴的路人,甚至是往建筑工地推銷水泥的人……時間稍長,北京城便開始傳言,望京有一家免費茶館,之后文藝圈人士、茶葉商、經理人等各種身份的人物紛紛慕名而來,且口口相傳,以至于后來俄羅斯前總理謝爾蓋·基里延科都知道了此間茶館,來華訪問時還專程過來品茶。此后“茶人道館”更是客似云來,風頭一時無兩。
問及接待標準,馮旭笑著說:“我把每一個客人當成假定的銷售對象,只要他們有時間和興趣,無論茶葉價格多高,我都拿出來親自沖泡或烹煮,供客人品嘗。”“完全免費嗎?”“當然。”馮旭毫不猶豫地答道。不過為了維持這間茶館,馮旭也坦言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同時做了很多個不同的`工作,并幾乎把所有收入都投入其中。雖然耗資巨大,但他依舊樂此不疲,至今不悔。
茶技:純手工制茶
2005年,為了辦公方便,同時也為了有一個比“茶人道館”更私密的地方招待自己的好友,馮旭又在北京雙井附近建了一處名為“數寄清風”的茶室。雖名為茶室,實際上它更像一個私人化的茶葉研究所。在這里,馮旭開始思考茶葉香氣產生與消損的原因,經過反復試驗后,他發現恢復茶葉香氣最好的辦法便是純手工制茶,而這種方式在國內早已失傳,所以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唯有親自動手,在不斷的實驗中逐漸摸索。其實,早在2000年時,馮旭就已開始自己動手制茶了,如果說最初是因為個人的興趣與愛好的話,那么近幾年的研究則更多的是出于一份對中國傳統茶道的責任感。
時至今日,馮旭已摸索出了一套純手工制出好茶的方法。以制作武夷巖茶為例,就包括采摘、曬青、走水、搖青、揉捻、初焙、焙火、分包、復焙、褪火、補火、封存等12道復雜工序,從采摘到成品,總共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每年4月中旬,他會親自前往武夷山,請自幼就在武夷山采茶的女孩做助手,去采摘最好的茶葉。采摘,一般是在上午開始,下午兩點前結束,因為太早了露水太重,而過了下午兩點,露水完全蒸發,茶葉自身的水分也會減少。另外,在焙火的過程中選用的炭也非常重要。臺灣人標榜的龍眼木其實就是葡萄藤,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煙霧,功效并不理想。而他選用的是無煙的欖殼炭,是用橄欖的果殼燒成的,成材率極低,故而價格不菲。
除此之外,在整個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品嘗茶葉,并根據茶葉的香氣,隨時調整控制炭火的溫度。“這個溫度您會記錄下來作為以后制茶的重要依據嗎?”“不會。”馮旭笑著搖了搖頭,“我從不記錄焙火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溫度,因為一旦這個溫度被計量化,就為電烤箱等工業手段打開了方便之門,而通過那樣的方式做出來的茶的味道一定大打折扣。”
別看制作工藝如此繁瑣且大費周章,馮旭卻并未大量制作,平均每年他只做一斤半的茶。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焙籠的容量只有五斤,在加工制作過程中難免造成茶葉的損壞,要制作接近完美的茶葉,必須把數量控制在人工能完全控制的范圍內;二是因為氣候、環境等因素,每年武夷山優質原茶的產量十分有限,而要選擇其中最好的茶葉,質量上越是要求精之又精,數量上自然也就少之又少。
茶道:冰心在玉壺
馮旭與茶已打了幾十年的交道,對于茶道,他亦有自己獨特的感悟。
對他而言,茶道就是一種與茶有關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在生活中與茶的交流和互動,而不是以茶葉為媒,與某人、某組織的交流,更不是以茶葉為工具,去獲得茶趣以外的東西。同樣,在品茶的過程中,他也不喜歡加入太多茶以外的元素,比如茶藝中常見的技藝、舞蹈等表演,他認為那樣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使飲茶者品味的不再是茶,而是某個女子的動作,那樣的話實在有悖于茶道的本質。
馮旭很贊成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那句名言,在他看來,所有茶以外的聲色元素,都是對人與茶交流的種種障礙。一杯茶在手,茶色澄澈,茶香或清幽或濃郁,僅此就足以令人心靜神明。輕呷一口,口感順滑,余香回味無窮……靜心體會這美妙享受,足矣。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馮旭在茶具的收藏標準上也有些特別。藏品的商品價值與藝術價值他固然考慮在內,但其實用性卻是他收藏的首要標準。“茶具的用途就是用來喝茶的,違背了這個初衷,它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如果我們只藏不用,其實是對它的不尊重。況且,一件好茶具制作出來之后,之所以被認可,就在于它在使用中具有超出常品之處。你不使用它,又怎么體會其中的妙處,怎么去真正理解茶、茶具甚至茶道呢?”馮旭一邊說,一邊順手拿過一壺一杯倒了一杯茶。經了解方知,壺是民國時期制壺名家范大生制作的魚化龍壺,杯是清晚期的青花茶杯,且上畫有寒鴉戲水,頗是精致。二物俱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其實,最能體現馮氏茶道精髓的,莫過于他的私人茶室的名稱:“數寄清風”。“數寄”是一個諧和語,現在日本官方文本中還在使用,但“數寄”一詞并非產生于日本,漢語中早已有之,有多種興趣愛好者,即被稱為“數寄之人”;而“清風”一詞,在日語中就是茶道的意思。馮旭之所以以此為名,除了看重其原意外,更是因為他自己賦予了這四個字一個全新的解釋:“數”、“寄”、“清”,是一個過程的不同時期。“數”,指的是不同的路徑、求索過程的反復,不同階段的不同認識;“寄”,表示尋找到了一種東西,可以寄情其中,與之交流,表達自己;而“清”,是最后的孤獨狀態,這時候你不需要別人向你承認什么,你認定了一個目標,你會堅定地走下去;至于“風”,即“風格”之意。四個字合在一起,便是一種私人化的生活方式。
名人故事素材:人生總有“配額”
倪匡先生早年在上海生活,家境貧寒。后來流落至香港,四處打工。一個偶然機會,他開始投稿給報紙,千字三元,收入居然比打工要好得多,于是一發不可收,從此走上了寫作之路。
倪匡先生沒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但憑借勤奮好學、不服輸的精神,很快在競爭激烈的香港文學圈站穩了腳。他的寫作面極廣,偵探、科幻、神怪、武俠、言情,無所不包,而且寫作速度極快,一個小時能寫4500字。最得意的時候,他曾同時為12家報紙寫連載小說。30年來,他創造了衛斯理、原振俠等深受讀者歡迎的人物,掀起一股科幻小說熱潮。
2005年,他突然宣布封筆,在讀者中引起了極大震動。問及原因,倪匡先生笑呵呵地解釋說,過去寫了四五百本書,從未有過寫到一半便再也寫不出來的情形,現在寫《只限老友》,卻多次發生這種狀況,即使寫出來,自己讀著也不滿意。“我是第一個讀者,自己都不滿意,別人也不會滿意。人生總有‘配額’,我的已經用完了,現在寫一百個字都很困難。”
外人看來,到了這種境地,多少有點英雄暮年的'悲壯和無奈。但倪匡先生對此卻很坦然、率真,毫無傷感之情。
人生總有“配額”,倪匡先生說的這句話,意味深長。
其他的相關作文素材推薦參考:
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傳統文化的作文素材
小學生五年級作文素材
人生轉彎天地寬的名人故事
他出生在山東省臨沂市義堂鎮一個農民家庭。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高中畢業后,他來到青島一家中西餐廳當了一名傳菜工,月薪800元。當看到酒店的大廚每天只工作五六個小時,月底領到10000元工資時,他暗下決心:一定學好廚藝,成為一名拿高薪的大廚。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便在下班后給店里的大廚跑腿、和人家套近乎,趁機請教烹飪技巧。很快,他就掌握了許多菜品的做法,但苦惱的是,他做出的菜與師傅做出的菜口味大相徑庭。為了訓練自己的味覺和嗅覺,他干脆自己買來辣椒、胡椒等十幾種香料,下班后不停地聞和品嘗,常常被熏得眼淚直流。可是,這樣艱苦訓練了半年多,不但沒有成效,他反而連一些基本的香料也聞不出來了。考慮到自己的嗅覺和味覺太遲鈍,再努力也不會有好結果。他只好放棄了當大廚的夢想,瞅準機會轉行。
2003年的一天,一位顧客因為所點的菜肴與酒店菜譜上的宣傳圖片相差懸殊,和老板發生了爭吵。事后,老板為避免顧客誤會,要求大廚把一些菜肴做出樣品,放到酒店大廳里供顧客參觀選擇。但這些樣品菜容易變質,過不了幾天就要重做,成本太高。老板苦惱地說:要是有一種不容易變質又保鮮的假菜多好呀!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靈機一動,我不是做大廚的料,炒不好真菜,要是我能做出這些假菜,說不定就能發大財呢!說干就干,晚上下班后,他接連幾天查閱資料,發現日本早在幾年前就有這樣的`假菜,稱為“菜模”。他又走訪了許多酒樓飯店的老板,大多數人表示愿意嘗試,這讓他信心大增。為了掌握“菜模”做法,他花了800元通過郵寄方式從日本買回一盤“菜模”,他還不厭其煩地向青島大學一名專業教授請教。待掌握了“菜模”基本制作技術后,他毅然辭職,借了3萬元錢買來仿真材料和設備,專心致志地做起了假菜。
畢竟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對“菜模”需要的雕刻、鏤刻、著色等工藝技術,他都要一一學習和反復練習。尤其是在學習著色技巧時,他每天晚上都脫得光光的,對著鏡子,在自己身上涂抹顏料,掌握不同溫度下顏色的變化。時間不長,他就掌握了著色技巧,但顏料屬化學物品,身體奇癢無比,用手一摳,就會流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身體上血跡斑斑的代價后,他硬是憑著農家子弟那特有的韌勁和鉆勁,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就做出了一盤以假亂真的“菜模”。
但“菜模”做出來后,由于價位高,不少酒店老板并不感興趣。他只好先把“菜模”放在一家酒店免費試用一個月。誰知,一個月后,酒店老板主動付給他5000元錢,要求再預定10個“菜模”。他終于掘取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此時,他雇了4個工人,開始批量生產,并免費讓酒店試用。半年后,他又賺了20萬元,又招了10多名員工,添加了10套設備,并在青島注冊了公司。他不斷鉆研,開發出了市場需要的婚宴、生日宴等主題“菜模”。在2007年3月廣交會上,他一口氣簽了300萬元的單子,僅其中一個“菜模”就賣到1萬元。他還針對外國人研發了中國式的“菜模”,在2008年上海美食節上,受到不少東南亞國家客戶的青睞,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2009年5月,他又在廣州注冊了一家分公司。如今,他不僅擁有千萬元的資產,開上了寶馬汽車,住上了200多萬元的別墅,還娶了一個山東藝術學院畢業的漂亮女大學生。
他,就是“青島藝凡食品模具有限公司”的老板張一凡。
張一凡曾經夢想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月薪上萬元的大廚,但夢想破滅后,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另辟蹊徑,及時“轉彎”,完成了從普通傳菜工到身家千萬老板的“華麗轉身”。他的經歷啟迪人們:要想成功,必須學會轉彎。其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往往都要轉彎。轉彎是一種變化與變通,生命將因轉彎而精彩。
被索引改變的人生名人故事
1935年,只有小學學歷的金克木經人介紹,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負責借書還書。一天,他忽然想到:我為什么不能也像那些教授、學生一樣讀一些書呢?
但如何在書海中尋到最有價值的書,令他一籌莫展。后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索引”,就像他根據“索引”給借書人找書一樣,反過來,他也可以從借書人那里搜索到有價值的.書啊!
從此,借書人就成了他的“導師”。白天,他在借書臺和書庫間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閱讀那些被別人借過的書。他的“導師”五花八門,但以畢業生為主,這些學生要寫論文,因此他們借的書都很有方向性。
給金克木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從十幾公里外步行趕來的教授。他夾著布包,手拿一張紙往借書臺上一放,一言不發。金克木接過一看,全是些古書名。待這位教授走后,金克木趕緊把記下來的書名默寫出來,以后有了空閑,便照書單到善本書庫中一一查看。
日久天長,這個曾經的懵懂少年不僅靠自學精通了梵語、印地語、世界語等十多種語言文字,還在文學、歷史、天文等領域卓有成就,成為一代奇才,與季羨林、張中行和鄧廣銘并稱為“燕園四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