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的經典語錄 關于文化的名言警句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80年代寫下的作品,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沙漠隱泉到陽關白雪,從西域喀什到風雨天一閣……他用自己的一雙腳,在古代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地方,用自己的筆流寫出一串兼具文化和歷史的文字。
內容雖為作者的旅行記錄,字里行間卻透著文化氣息和歷史氣息,具有深深的時代的氣息和一個文人對于文化的深深思考。
憑借帶著歷史氣息的悠悠文字,《文化苦旅》吸引了一批讀者的廣泛關注與喜愛,這本書出版后震撼中外。
《文化苦旅》:最經典的10句話,帶你領略歷史文化與人生的滄桑
【第1句】: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
【第2句】:歷史,很容易被遺忘,卻又很難被徹底遺忘。在那些迷亂的夜晚,正當一批批外來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歡喧囂的時候,他們腳下,沙丘寂寞一嘆,冷然露出某個歷史大器的殘角,似乎在提醒他們,這是什么地方。
【第3句】:大而言之,沒有書籍,歷史就失去了前后貫通的纜索,人群就失去了遠近會聚的理由;總而言之,沒有書籍,任何個體都很難超越庸常的五尺之軀,成為有視野、有見識、有智慧的人。
【第4句】:藝術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亂世中溫暖人心。最高貴的藝術,未必出自巨額投入、官方重視、媒體操作,相反,往往是對惡劣環境的直接回答。藝術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第5句】: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第6句】: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的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第7句】: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第8句】: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第9句】:向往巔峰,向往高度,結果巔峰只是一道剛能立足的狹地。不能橫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時俯視之樂,怎可長久駐足安坐?上已無路,下又艱難,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惶恐。世間真正溫煦的美色,都熨帖著大地,潛伏在深谷。君臨萬物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弄。
【第10句】:人這個字倘若總被大寫,寬大的羽翼也會投下陰影。時代到了這一天,這群活活潑潑的生靈要把它析解成許多閃光的亮點。有多少生靈就有多少亮點,這個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
余秋雨用一本書養了一個出版社
1992年,《文化苦旅》一經出版,便迅速在全球華文世界流傳開來,印刷發行量突破150萬冊,眾多出版社爭相搶奪余秋雨的書目版權,連余秋雨自己都沒有想到。
著名出版人、同濟大學教授王國偉說:
《文化苦旅》成為了一本頂級暢銷書,不但連續暢銷二十多年,而且至今還有多個版本在銷售。光一本《文化苦旅》的利潤,完全可以養一個出版社,最多的時候每年可發行數十萬冊。
書名中的“苦”, 并不是指的路途上的艱苦,余秋雨想要表達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苦”,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
它既是我們的枕邊書,又是每一位國人的精神良藥,讀過之后,你會尋找到強大的人生力量,對于生活,也會有新的感悟。
在奮斗的過程中,偶爾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緊接著繼續奮斗,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生。
余秋雨在文章中善用排比,善于造勢,氣勢磅礴的語言讓無數人為之著迷。因此它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才47塊錢,僅僅是兩頓午飯錢,卻能從中領會到歷史的更迭與人生的真諦,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