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成長故事簡短(有關成長的名人故事)
魯迅酷愛讀書的故事 魯迅年輕的時候,家里條件很不好。為了讀書,他揣上8元錢上路了。就這8元錢,還是母親多方設法為他張羅來的。在南京,他進了江南水師學堂,這是一所免費的學校,然而,魯迅很快發現這里校風不太好,他轉入另一所陸師附設的礦路學堂。
礦路學堂是新辦的,不僅免費,學生津貼也多一些,這樣魯迅就可以多買一些書籍和文化用品了。 魯迅酷愛讀書,在當時,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時期,幾乎每一月都有優秀的西方著作出版,為了買到這些書籍,魯迅省吃儉用,節衣縮食,餓肚子現象時有發生,寒冷的冬季,他還穿著單薄的夾衣。魯迅是班里年齡最小的,卻是成績最好的一個,他有著極強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平時學習又刻苦,所以幾乎回回得第一。
礦路學堂有著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每次小考成績優異的,都發給一個三等獎章;若干個三等獎章,可以兌換一個二等獎章;積夠若干個二等獎章,就發給一個頭等獎章。頭等獎章是金質的,很值錢。魯迅是班里唯一一個榮獲過金質獎章的人,他把獎章變賣了,換回許多優秀的圖書。 有些同學覺得不可理解,金質獎章在同學中可是無限的榮耀呀。在魯迅看來,圖書比獎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滿足虛榮的物品,魯迅把這一謙遜的品格保持了一輩子。
魯迅一生寫成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內容深刻,筆法冷峻、簡練,深受老百姓喜愛,有人把這一成就說成來自魯迅的天才,還有些當面盛贊魯迅是天才的文學家,魯迅卻很有感慨地說:“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 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童第周的讀書故事 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
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里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名牌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里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準行!” 考試結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
成功路上需要奔跑
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 45 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著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后,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路燈下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發現了,關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也感動了。 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于趕上來了,總平均 70 分,幾何還考了 100 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并不比別人笨。 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