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則論孝名言佳句
【第1句】: 關于論孝名言佳句5年級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愛國主義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母愛勝于萬愛------莎士比亞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歌德
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第2句】: 論孝道名言佳句及譯文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于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第3句】: 古人德孝的名言20字以上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第74句】:長幼有序。——孟子
【第75句】:母勤女懶。
【第76句】: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第77句】: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78句】: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第79句】:娘掛閨女,記在心里,閨女掛娘,急斷肝腸。
【第80句】: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第81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82句】: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勸孝歌》
【第83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第84句】:孩子是母親的生命之錨。——縈福克勒斯
【第85句】: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第86句】: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孔丘
【第4句】: 孝的名言論語諺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第一》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于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第1句】: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 【第2句】: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第3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4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5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第6句】: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第7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8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第9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第10句】:好勇疾貧,亂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第11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第12句】: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第13句】: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14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第15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2)【第16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第17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第18句】: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第19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第20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第21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22句】: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第23句】: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24句】: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 【第25句】: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第26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第27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第28句】: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第29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30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3)【第31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32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33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34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35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第36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第37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38句】: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39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40句】: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第41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第42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第43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
過,則勿憚改。 【第44句】: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第45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關于孝的句子(4)【第46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第47句】: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第48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第49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第50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第51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52句】: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第53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54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第55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
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第56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第5句】: 孝道格言,長一點,20字以上
深恩未報慚為子,淺薄不消羞作人。
《格言集錦》 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宋〗何鑄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
《格言聯璧》 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格言集錦》 父慮后母虐,鸞膠不再續。
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 《勸孝歌》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
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
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二十四孝·為母埋兒》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春秋〗孔丘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經》 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 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后漢書》 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對聯集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
字嚴深恩未報慚為子,淺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錦》 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
〖宋〗何鑄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格言聯璧》 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
《格言集錦》 父慮后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
《勸孝歌》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勸孝歌》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
《勸孝歌》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二十四孝·為母埋兒》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春秋〗孔丘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經》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經》 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后漢書》 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對聯集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嚴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不肖有三,無后為大。”
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兒童權利公約》宣告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由此而始。
身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瀆職侵權,漠視/摧殘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適應罪惡生活方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亡命之徒有什么強求“子孝孫賢”的物質基礎?三、《圣經·舊約·出埃及記》20:12十誡第五條:當HONOR你的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中國曰:“顯親”。
百年樹人,責任重大。為人何以“光宗耀祖”,德澤后人?為“親者瞞瞞瞞”的道德相對主義禮教惡俗隱去的是真誠揚起的是罪惡,“抬頭三尺有神靈”,天網恢恢,無處是、家天下,您的一言一行關系子女的命運與品格。
求真理走正道才能榮耀先祖造福后代。明理愛幼(好學重教)正是法天敬祖。
天倫之福何等貴重!四、《孟子》本位主義主觀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經作為家國代群越界侵權的“規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發泄維護,代代相傳)。而《禮記·禮運·大同篇》反映了萬惡的儒家天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美好空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墨子》指出“孝,利親也,以親為愛”,子女“能能利親,不必得”,“欲人之愛利其親也”,自己必“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
然即交孝子者。”以真理大義駁倒儒家血腥私險惡俗阻礙破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的邏輯混亂的“小九九”。
用不用養兒防老——都不尊重子女(“還不如養狗聽話養豬省事”)的人只配回到舊社會甘當“家貧之犬”。總有一天,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事業能兼愛曾被孝道拖成“東亞病夫”的所有中國公民,男女老少每個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義為實現條件的福利和尊嚴。
五、《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
這句話昭示著每個人的新生。(參見:博愛 婆媳關系 親子關系)人間正道是滄桑”,別了,淫情暴孝。
【第6句】: 收集孝心方面的佳句二十個
孝莫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善勿望報,回頭但看你兒孫。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親者,公姑得一孝婦,勝如得一孝子;婦之孝不如導孫 以為孝,孫能敬親者,祖父得一孝孫,又增一輩孝子。 父母所想做的事,我依照著去做;父母所牽掛的人,我親近厚待他。
令兒女們養成一種勤勉的習慣,勝于留給他們一大筆的財產。 父母之間的嚴重爭吵,往往是造成孩子神經錯亂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極力避免這種爭 吵。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兒育女循環理, 世代相傳自古今, 為人子女要孝順, 鳥獸尚知哺乳恩, 父母本是親骨肉, 爹娘不敬敬何人, 養育之恩須圖報, 望子成龍夢成真, 孝順家風世世傳, 綿延不絕代代興。 醒世文 父母不親誰是親 不重父母重何人 你若重他有八兩 后代兒孫還一斤 千兩黃金萬兩銀 有錢難買父娘身 在堂父母百年稀 生時不孝死徒悲 在生之時不敬重 死后空勞拜孤墳 在家不可言相激 一旦拋離更不回 要見面時難得見 要他歸時難得歸 若要父母重見面 除非三魂夢?隨 勸君趁早行孝道 定保兒孫世代芳。
【第7句】: 論語中的名言警句,20條,要有意思
學而篇第一 【第1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第2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今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和氣善良的臉色,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第3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第4句】: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今譯】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要嚴肅慎重、專心認真辦理政事,又 嚴守信用;節約財政開支,又愛護民眾;按照農時的忙閑去役使人民。” 【第5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今譯】 孔子說:“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
這樣做了還有馀力,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 【第6句】: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雖曰不學,吾必謂之學矣。” 【今譯】 子夏說:“尊重有賢德的人,而看輕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盡力而為;為君主做事,能有獻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這樣的人即使是說沒學習過什么,我也一定要說他是學習過了。” 【第7句】: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無憚改。” 【今譯】 孔子說:“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態度]不莊重,學習的知識學問就不鞏固。
做人主要講求忠誠,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第8句】: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今譯】 子禽問子貢:“我們老師每到一個諸侯國,一定會了解那一國的政事,是他主動詢問別人而得知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來了解政事的。
[也可以說是求來的,但是]老師求得的方法,大概與別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第9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今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齊,時時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這樣做,]。
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第10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譯】 孔子說:“不怕別人民不了解自己[的長處好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的好歹]。” 為政篇第二 【第1句】: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今譯】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可以說是:‘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第2句】:子曰:“道之以政①,齊之以刑②,民免而無恥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④。”
【今譯】 孔子說:“用行政命令來治理,用刑法來處罰,人民雖然能避免犯罪,但還不是從心里知道[犯罪]是可恥的;用道德教化來治理,用禮來約束,人民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會[自覺地]改過。” 【第3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第4句】: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今譯】 孔子說:“[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采取的方法, 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這樣去了解, ] 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人怎么能隱瞞得了呢?” 【第5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 孔子說:“時時溫習已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第6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今譯】 孔子說:“君子能[ 在道義上] 團結人但不[ 以私情而] 互相勾結;小人蒃于攏勾結而不[ 在道義上] 團結人。”
【第7句】: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今譯】 孔子說:“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 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 那就危險了。”
【第8句】: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今譯】 孔子說:“仲由,我教導你的[知識],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第9句】: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今譯】 魯哀公問:“怎樣做才能使人民服從呢?”孔子回答說:“ 選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惡的。
【第8句】: 求孝心的名言,詩等
子孝父心寬。〖宋〗陳元靚
大孝終身慕父母。〖戰國〗孟軻
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綱
詩書立業,孝悌做人。〖清〗王永彬
重情輕物,厚養薄葬。字嚴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清〗王永彬
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勿以不孝身,枉著人子皮。《勸孝歌》
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勸孝歌》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增廣賢文》
深恩未報慚為子,淺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錦》
動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過于誠。〖宋〗何鑄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格言聯璧》
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后薄葬真乃賢兒。《格言集錦》
父慮后母虐,鸞膠不再續。母慮孤兒苦,孀幃忍寂寞。 《勸孝歌》
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勸孝歌》
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間谷。天地雖廣大,難容忤逆族。《勸孝歌》
郭巨思供給,埋兒愿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二十四孝·為母埋兒》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春秋〗孔丘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孝經》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
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后漢書》
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對聯集錦》
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嚴
【第9句】: 求有關孝的名言,最好是現代的,不要從百度直接復制的答案
圣經中 孝敬父母 的經文分享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利 19:3 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申 5:16 “'當照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太 15:4 神說:‘當孝敬父母。
’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太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
'這就是你們借著遺傳,廢了 神的誡命。 太 19:19 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可 7:10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可 10:19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不可虧負人,當孝敬父母。”
路 18:20 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奸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 弗 6: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
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 創 2:24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 28:7 又見雅各聽從父母的話,往巴旦亞蘭去了; 出 20:12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出 21:15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出 21:17 “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 [color=Blue]利 19:3 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color] 利 20:9 “凡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他咒罵了父母,他的罪要歸到他身上(“罪”原文作“血”。
本章同。)。
利 21:2 除非為他骨肉之親的父母、兒女、弟兄, 利 21:11 不可挨近死尸,也不可為父母沾染自己。 民 6:7 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姐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凈,因為那離俗歸 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
[color=Blue]申 5:16 “'當照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color] 申 21:13 脫去被擄時所穿的衣服,住在你家里哀哭父母一個整月,然后可以與她同房。
你作她的丈夫,她作你的妻子。 申 21:18 “人若有頑梗悖逆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他們雖懲治他,他仍不聽從。
申 21:19 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里。 申 22:15 “女子的父母就要把女子貞潔的憑據拿出來,帶到本城門長老那里。
申 22:17 信口說她,說,我見你的女兒沒有貞潔的憑據,其實這就是我女兒貞潔的憑據。'父母就把那布鋪在本城的長老面前。
申 27:16 “'輕慢父母的,必受咒詛!'百姓都要說:‘阿們。’ 申 33:9 他論自己的父母說:我未曾看見,他也不承認弟兄,也不認識自己的兒女。
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 書 2:13 要救活我的父母、弟兄、姐妹,和一切屬他們的,拯救我們性命不死。”
書 2:18 我們來到這地的時候,你要把這條朱紅線繩系在縋我們下去的窗戶上,并要使你的父母、弟兄,和你父的全家,都聚集在你家中。 箴 23: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
書 6:23 當探子的兩個少年人就進去,將喇合與她的父母、弟兄,和她所有的,并她一切的親眷,都帶出來,安置在以色列的營外。 士 14:2 參孫上來稟告他父母說:“我在亭拿看見一個女子,是非利士人的女兒,愿你們給我娶來為妻。”
士 14:3 他父母說:“在你弟兄的女兒中,或在本國的民中,豈沒有一個女子,何至你去在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中娶妻呢?”參孫對他父親說:“愿你給我娶那女子,因我喜悅她。” 士 14:4 他的父母卻不知道這事是出于耶和華,因為他找機會攻擊非利士人。
那時,非利士人轄制以色列人。 士 14:5 參孫跟他父母下亭拿去。
到了亭拿的葡萄園,見有一只少壯獅子向他吼叫。 士 14:6 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雖然手無器械,卻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
他行這事并沒有告訴父母。 士 14:9 就用手取蜜,且吃且走;到了父母那里,給他父母,他們也吃了,只是沒有告訴這蜜是從死獅之內取來的。
士 14:16 參孫的妻在丈夫面前啼哭說:“你是恨我,不是愛我,你給我本國的人出謎語,卻沒有將意思告訴我。”參孫回答說:“連我父母我都沒有告訴,豈可告訴你呢?” 得 2:11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后,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撒上 22:3 大衛從那里往摩押的米斯巴去,對摩押王說:“求你容我父母搬來,住在你們這里,等我知道 神要為我怎樣行。” 撒上 22:4 大衛領他父母到摩押王面前。
大衛住山寨多少日子,他父母也住摩押王那里多少日子。 撒下 19:37 求你準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
這里有王的仆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 王上 19:20 以利沙就離開牛跑到以利亞那里,說:“求你容我先與父母親嘴,然后我便跟隨你。”
以利亞對他說:“你回去吧!我向你作了什么呢?” 王上 22:5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的父母,又行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事。 王下 3:2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但不至象他父母所行的,因為除掉他父所造巴力的柱像。
斯 2:7 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后名以斯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