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正無私造短句五篇
公平正義的名言警句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小編收集了公平正義的名言警句,歡迎閱讀。
【第1句】: 公正是施政的目的. ——丹•笛福
【第2句】: 我們不能拒絕給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給人以公正 ——無名氏
【第3句】: 做事公正一小時,勝過祈禱五晝夜 ——阿拉伯
【第4句】: 公其心,萬善出 ——明•方孝孺
【第5句】: 言非法度不出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 ——唐•楊炯
【第6句】: 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 ——漢•班固
【第7句】: 一碗水端平
【第8句】: 手抹桌子一字平
【第9句】: 公買公賣,童叟無欺
【第10句】: 心茍至公,人將大同 ——唐•姚崇
【第11句】: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管子
【第12句】: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列子
【第13句】: 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清•康有為
【第14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
【第15句】: 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 ——清•王夫之
【第16句】: 天下為公,億兆已任 ——魏書
【第17句】: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晉•傅玄
【第18句】: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劉 ——淮南子
【第19句】: 公正是賞罰公明者的美德 ——亞里士多德
【第20句】: 高于道德的東西必須基于公正,包含公正,并通過公正的途徑去獲取 ——享•喬治
【第21句】: 對他人的公正就是對自己的施舍 ——孟德斯鳩
【第22句】: 在政府事務中,公正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力量 ——拿破侖
【第23句】: 有公心,必有公道 ——晉•楊泉
【第24句】: 目貴明,聽貴聰,心貴公 ——鄧析子
【第25句】: 事在是非,公無遠近 ——唐•張九齡
【第26句】: 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宋•朱熹
【第27句】: 持心如衡,以理為平 ——明•劉基
【第28句】: 人平不語,水平不流 ——宋•釋惟白
【第29句】: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呂氏春秋
【第30句】: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 ——漢•韓嬰
【第31句】: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吳兢
【第32句】: 一切背離了公正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柏拉圖
【第33句】: 力量來自公正 ——林肯
【第34句】: 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明•呂坤
【第35句】: 公正不但必須做到,為了令人信服,它還必須被人看到 ——比奇科默
【第36句】: 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 ——唐•張蘊古
【第37句】: 公者明,……無私者正 ——黃帝經
【第38句】: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第39句】: 虛榮告訴人們什么是榮譽;良心告訴人們什么是公正 ——蘭多
【第40句】: 人心公則如燭,四方上下,無所不照 ——明•薛宣
【第41句】: 公則四通八達,私則一偏而隅 ——明•薛宣
【第42句】: 天下事,壞于懶于私 ——宋•朱熹
【第43句】: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
【第44句】: 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 ——宋•蘇軾
【第45句】: 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 ——藝文類聚
孝的名言警句
導語: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孝的名言警句,歡迎查閱,謝謝!
孝的名言警句
【第1句】: 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第2句】: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第3句】: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第4句】: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
【第5句】: 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第6句】: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第7句】: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8句】: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第9句】: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第10句】: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第11句】: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第12句】: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第13句】: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第14句】: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第15句】: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第16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第17句】: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第18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第19句】: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第20句】: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第21句】: 長幼有序。——孟子
【第22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第23句】: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第24句】: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25句】: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第26句】: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第27句】: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28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第29句】: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第30句】: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出自(春秋)《孟子·離s婁上》。
【第31句】: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第32句】: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第33句】: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
【第34句】: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的名言警句
【第1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之后然后按照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也不惱恨,不也是君子嗎?
【第2句】:巧言令色,鮮亦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沒有什么仁德的。”
【第3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不是忠實?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
【第4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第5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第6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第7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知道了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第8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溫習、鞏固)舊的知識,(并且)能夠從中領悟到新的知識。憑借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第9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學習而不知道思考,就會被知識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對學習有害。”
【第10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的東西你懂得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第11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舉:選拔、推舉;直:正直的`人;錯:同措,放置、安排;枉:不正直不正派的人。魯哀公問道:“如何做人民才會信服呢?”孔子回答說:“選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了;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的位置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
【第12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13句】: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第14句】: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第15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第16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第17句】: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第18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19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20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第21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第22句】: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第23句】:德不孤,必有鄰。
【第24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第25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第26句】: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第27句】:君子周急不繼富。
【第28句】: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29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第30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第31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第32句】: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第33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第34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第35句】: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第36句】:子不語:怪,力,亂,神。
【第37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3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39句】: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第40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第41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第42句】: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第43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44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第45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第46句】: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第47句】: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第48句】: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第49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50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51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第52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第53句】:食不語,寢不言。
【第54句】:寢不尸,居不容。
【第55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56句】:未知生,焉知死?
失敗的名言警句
【第1句】: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樣對我有價值。——[美]愛默生
【第2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俗語
【第3句】:人要經過一番苦難才能成才。——芬蘭諺語
【第4句】:人生在世必遇患難。——《舊約·約伯記》
【第5句】:不幸可能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梁。——日本諺語
【第6句】:青年時代的鍛煉比黃多還貴重。——朝鮮諺語
【第7句】:人才由磨煉而成。——蔡鍔
【第8句】:不有百煉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贈梁肅補闕》
【第9句】:刀在石上磨,刀越來越快,石越來越薄。——茅盾《問題的`兩面觀》
【第10句】:世上何嘗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鍛煉成的。——茅盾《蝕·追求》
【第11句】:古人成大業者,皆自憂患始。——清·劉巖《贈人》
【第12句】:快刀不磨要生銹,胸膛不挺背要駝。——聞一多《〈西南采風錄〉序》
【第13句】:任何事業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傷心史。——鄒韜奮《能與為》關于戰勝挫折和失敗的名人名言
【第14句】:窮當志益堅。——宋·歐陽修《送黃通之鄖鄉》
【第15句】:種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礫中,有生命力的種子決不會悲觀和嘆氣,因為有了阻力才有磨練。——夏衍
【第16句】: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古羅馬]塞內加《論天意》
【第17句】: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書戶》
【第18句】:苦是甘的代價。——謝覺哉《論“同甘共苦”》
【第19句】:困難出英雄。——徐特立《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
【第20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第21句】:苦難磨煉一些人,也毀滅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
【第22句】: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斷句》
【第23句】:鐵是愈錘煉愈堅韌的。——聞一多《從宗教論中西風格》
【第24句】: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德]貝多芬
【第25句】:鐵是愈煉愈硬的。——[前蘇聯]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第26句】: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第27句】:天下決無一蹴即成之事。——鄒韜奮
【第28句】:大海里沒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經不住挫折成不了強者。——諺語。
【第29句】: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法]巴爾扎克
【第30句】:人生布滿了荊棘,我們想的惟一辦法是從那些荊棘上迅速跨過。——[法]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