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描寫治國的句子是聚集70句
名言警句之治國篇
【第1句】: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義務,是一種光榮。——徐特立
【第2句】:我無論做什么,始終想著,只要我的精力允許的話,我就要首先為我的祖國服務。——巴甫洛夫
【第3句】:我不配做一盞燈,那就讓我做一塊木材吧。——巴金
【第4句】: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貢獻。——白求恩
【第5句】: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三農皆為國之本。——《管子》
【第6句】: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
【第7句】: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第8句】:誰把法律當兒戲,誰就必然亡于法律。——拜倫
【第9句】:有錯誤要逢人便講,即可取得同志的監督幫助,又可以給同志們以借鑒。
【第10句】:例外恰恰證明了規章的合理性。——拜倫
【第11句】:恪盡職守的精神比個人的聲望更重要。——林肯
【第12句】: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白居易
【第13句】: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丘吉爾
【第14句】:一個人若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第15句】: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法國寓言詩人)
【第16句】:莫三人而迷——《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第17句】: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范仲淹
【第18句】:權力失去監督是禍害,私欲失去控制是災難。——當代
【第19句】:失去監督的權力,就像無舵的航船。——當代
【第20句】: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第21句】: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第22句】: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第23句】: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第24句】:輕諾必寡信。《老子》
【第25句】: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第26句】: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第27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第28句】: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第29句】: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第30句】: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戰國策》
【第31句】:禍莫大于無信。——傅玄
【第32句】: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宋?王安石
【第33句】: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字。——宋?朱熹
【第34句】:紙上得來終非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第35句】: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
【第36句】: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丘吉爾
【第37句】:盡管責任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責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廢物。——劉易斯
【第38句】:每個人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林肯
【第39句】:人惟一可以自我夸耀的只有職責。——培根
【第40句】: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列夫〃托爾斯泰
【第41句】:要使一個人顯示他的本質,叫他承擔一種責任是最有效的辦法。——毛姆
【第42句】: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權力的擴大使責任加重。——雨果
【第43句】:責任就是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種愛。——歌德
【第44句】:要使周圍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應該像蠟燭那樣燃燒。——高爾基
【第45句】:上天從沒有賦予一個人任何權力,若非同時讓他肩負相對的責任。——赭羅德〃約翰遜
【第46句】: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約翰〃肯尼迪
【第47句】:承受個人生命責任的意愿即是自尊自重的泉源。——珍〃迪迪安
【第48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諸葛亮
【第49句】: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第50句】: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呂坤
治國安家的名言警句
(1)治國
天下猶人之體,腹心充實,四支雖病,終無大患
○《三國志魏書杜畿傳》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后定民
構:架屋。簡:通“柬”,選擇。佐:輔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論》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房玄齡語
正其本者萬事理,勞于永者逸于使
勞于永:為長遠利益而操勞。逸:安心。使:經常忙碌。○唐張九齡《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居安:處于安全的'境況。備:事先有準備。○《左傳襄公十一年》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為wéi:做,防止。未有:沒有發生之時。未亂:尚未發生動亂。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浚:開浚,疏通。○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召遠:招徠遠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國內。閉:堵塞。○《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惟:惟獨,只有。邦:國。本:根本。○《尚書五子之歌》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
夫:發語詞,無實義。別而聽之:分別聽信個人之辭。合而聽之:全面聽取。圣:無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為wéi:治理。正:使正當。○漢王符《潛夫論務本》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
興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
安土重zhòng遷:安居于本土,不愿輕易遷動。卒cù:同“猝”,突然。順:順其意。逆:背其意。○《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可懷以德,難屈以力
懷:懷柔,感化;《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寬:為政寬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宋蘇轍《新論下》
(5)愛民
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唐王維《贈房盧氏琯》
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
意謂關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對各項設計措施考慮得十分周密。○宋歐陽修《偃虹堤記》:“~,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
任:承擔。患:患難。○宋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不允詔》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釋:解除。○明黃宗羲《原君》
(6)群眾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積力:全成之力。舉:舉動,行動。即:就。○《文子下德》
莫三人而迷
三人:指多數人。意謂沒有多數人的意見就會迷惑。○《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引古語
(7)為政
政貴有恒
恒:長久不變。○《尚書畢命》:“~,辭尚體要,不惟好異。”
有理而無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于事者,君子弗為
弗:不。為wéi:做。○《尹文子》卷上
居之以強力,發之以果敢,而成之以無私
居:平時。發:發動。果敢:堅決勇敢。意謂國家平時要有實力,發動一件事<
治國安家的名言警句摘抄
在申論閱卷的過程中,閱卷者每天都要閱讀很多的試卷,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仔細、全面的閱讀每個考生的試卷,這就要求考生在申論考試中,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俗話說“龍頭虎尾!”而能讓閱卷者非常欣賞的一條重要方法,就是可以在文章的開頭、結尾甚至文章中合理的寫入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更關鍵的是可以在第一時間帶給閱卷者好感。
這里我們從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篩選出部分治國安家的名言警句,相信肯定會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1)治國
天下猶人之體,腹心充實,四支雖病,終無大患○《三國志魏書杜畿傳》
構大廈者先擇匠而后簡材,治國家者先擇佐而后定民
構:架屋。簡:通“柬”,選擇。佐:輔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論》
理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吳兢《貞觀政要公平》房玄齡語
正其本者萬事理,勞于永者逸于使
勞于永:為長遠利益而操勞。逸:安心。使:經常忙碌。○唐張九齡《對嗣魯王道堅所舉道侔伊呂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公上疏言,~。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居安:處于安全的境況。備:事先有準備。○《左傳襄公十一年》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為wéi:做,防止。未有:沒有發生之時。未亂:尚未發生動亂。○《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管子正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浚:開浚,疏通。○唐吳兢《貞觀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召遠:招徠遠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國內。閉:堵塞。○《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惟:惟獨,只有。邦:國。本:根本。○《尚書五子之歌》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圣
夫:發語詞,無實義。別而聽之:分別聽信個人之辭,公務員考試申論《名師指導:閱卷者絕對欣賞的名言警句》。合而聽之:全面聽取。圣:無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為wéi:治理。正:使正當。○漢王符《潛夫論務本》
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
興行:重德行。○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
安土重zhòng遷:安居于本土,不愿輕易遷動。卒cù:同“猝”,突然。順:順其意。逆:背其意。○《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可懷以德,難屈以力
懷:懷柔,感化;《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寬:為政寬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宋蘇轍《新論下》
(5)愛民
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唐王維《贈房盧氏琯》
慮于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
意謂關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對各項設計措施考慮得十分周密。○宋歐陽修《偃虹堤記》:“~,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
任:承擔。患:患難。○宋蘇軾《賜新除中大夫守尚書右丞王存辭免恩不允詔》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釋:解除。○明黃宗羲《原君》
(6)群眾
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積力:全成之力。舉:舉動,行動。即:就。○《文子下德》
莫三人而迷
三人:指多數人。意謂沒有多數人的意見就會迷惑。○《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引古語
(7)為政
政貴有恒
恒:長久不變。○《尚書畢命》:“~,辭尚體要,不惟好異。”
有理而無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于事者,君子弗為
弗:不。為wéi:做。○《尹文子》卷上
居之以強力,發之以果敢,而成之以無私
居:平時。發:發動。果敢:堅決勇敢。意謂國家平時要有實力,發動一件事要堅決勇敢,取得成功必須無私。○宋蘇轍《新論中》
政綱雖舉,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澤雖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益:增益,擴大。未至:沒有達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沒有覆蓋的地方。○《宋史薛極傳》
上安下順,弊絕風清
弊:弊端。絕:絕跡。風:風氣。○宋周敦頤《拙賦》
(8)納諫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先民:古代賢人。詢:詢問,請教。芻蕘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詩經大雅板》
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夫:一般人。諾諾:連聲答應,表示順從不違。士:有識見的人。諤è諤:直言爭論。○宋蘇軾《講田友直字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
宇:屋檐。失:失誤。草野:指民間。經:儒家經典。諸子:諸子百家。○漢王充《論衡書解篇》
(9)審時適變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
茍: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淮南子氾論訓》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
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時:時機,時勢。○宋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時者國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2024居官為政之要名言警句(精選)
【第1句】: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 (孔子)
釋:作為領導者,是民眾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 也會好起來。
【第2句】: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漢.賈誼)
釋:身居大臣位置的人,應該把使民眾的富裕和歡樂當作自己的責任,把民眾的貧窮和苦難當成自己的罪過。
【第3句】: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荀子)
釋: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這是敗壞國家和毀滅個人的道路。
【第4句】: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 (宋.王禹戎)
釋:要知道國家的事情,成敗都在于人心的背向。
【第5句】: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宋.范仲淹 )
釋:政令暢通,人民團結和睦,各種困難就都克服。
【第6句】: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處天下人之下。 (清.唐甄)
釋:所處的職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職位在百人之上,必須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職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第7句】: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 北齊 . 劉晝 )
釋:水渾濁了就沒有再往回游的魚兒,土地瘠薄了就生長不出枝葉茂盛的樹木,政令煩亂了就不會有安逸快樂的民眾。
【第8句】: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 (清.康熙)
釋:作為上級的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屬就必然服從他的管理,執行他的指令。
【第9句】:尊賢使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 (漢.王符)
釋:尊重賢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誠的人,聽得進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保持安定。
【第10句】: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宋.王安石)
釋:自古以來,領導、驅使民眾在于有信用和誠懇,要把所說的話看為比百金份量還重。
【第11句】:無多事、無廢事、庶幾無事;不徇情、不矯情、乃能得情。 ( ( 清.程祖洛)
釋:不做多余的事,不怡誤松懈該做的事,方能太平無事;不徇私情,不搞矯作虛偽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第12句】:吳王事事堪誤國,未必西施賽六宮 。 (唐.陸龜蒙)
釋:吳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丟棄國家,并不只因為西施勝過六宮嬪妃所造成滅亡的。
【第13句】: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宋.李覯)
釋:叫你不信任的人去辦你想辦的事,就會使事情辦壞;自己不仁義的人去領導群眾,群眾就會遭殃。
【第14句】: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列子.說符》)
釋:能夠抓住時機、利用時機的就能昌盛;失去時機的就會衰亡。
【第15句】:明主好要,暗主好詳。 (荀子)
釋:聰明的人愛好抓要害,簡明扼要;昏暗的人愛好詳盡羅索。
【第16句】:諂諛在側,善議阻塞,則國危矣。 (墨子)
釋:阿諛奉承的人圍在身邊,善良的意見建議受到阻塞,這樣國家就危險了。
【第17句】: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 (漢.王符)
釋:皇上之所以圣明,是因為能夠多方面聽取意見;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為偏信個別人的說法。
【第18句】:貌言華也,圣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漢.司馬遷)
釋:華麗的語言是虛偽表面的,實在語言是高尚神圣的,能當藥治病的語言是苦澀的,使人得病的言語是奉承、甜蜜的。
【第19句】: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 (三國.諸葛亮)
釋:思考問題猶豫不決,懷疑這懷疑那就不能決定事;做事時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
【第20句】:明主者務聞其過,不務聞其善。 (《戰國策》)
釋:明白的領導愿意聽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不愿意聽別人吹捧他、講他的成績。
【第21句】: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 (三國.諸葛亮)
釋:生氣發怒的時候也不去侵犯沒有罪過的人,高興喜歡的時候也不遷就順從那些該殺的`人。
【第22句】:駑馬馳,駿馬悲;駑馬肥,駿骨朽。 (清.梁佩蘭)
釋:騎著劣馬跑時,駿馬就會悲傷;把劣馬養肥了,就使駿馬的骨朽了。
【第23句】:有功于國家,即千金之賞,通侯之印,亦不宜吝;無功于國家,雖顰笑之微、敝绔之賤,亦勿輕予。(明.張君正)
釋:對于國家有功的人,就是對他們獎賞千金,封贈提拔,也不應吝惜;沒有功勞的人,對他們就是笑一笑這樣的小表示、一件破舊的褲子,也不要輕以給予。
【第24句】: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任、求賢。 (宋·楊時)
釋: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樹立志氣、積極負責任、請求賢人相助。
【第25句】: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宋.呂祖謙)
釋:當官的辦法有三件事要特別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謹慎、三是勤政。
【第26句】: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釋:個人不把錢財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就能使人們信服,寬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則就可以率領人。
【第27句】:紙上得來終非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釋:單單從紙面上了解得到的東西總歸是淺薄的,必須知道有些事要親身參與、親臨實際。
【第28句】: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 (明.方孝儒)
釋:能夠探討出《詩經》的無窮含義,才會明白風雅頌是世間的好詞。
【第29句】:只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須說。 (明.瞿式耜)
釋:想個人一手遮天曾經幾時有長久的呢?人們都有口總會要說話的。
【第30句】: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鞏)
釋:凌亂的柳條還未完全變成青黃色,借著東風的勢就狂舞起來,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