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英文格言50句
中美文化差異中英文版本
Many people have criticized Amy Chua. Some say her parenting methods were abusive. She even admits that her husband, who is not Chinese, sometimes objected to her parenting style. But she says that was the way her parents raised her and her 3 sisters. Ms. Chua makes fun of her own extreme style of parenting. She says she eased some of the pressure after her younger daughter rebelled and shouted "I hate my life! I hate you!" Ms. Chua says she decided to retreat when it seemed like there was a risk that she might lose her daughter. But she also says American parents often have low expectations of their children's abilities.
"One of the biggest differences I se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parenting is that Chinese parents assume strength rather than fragility."
Stacy DeBroff has written 4 books on parenting. Ms. DeBroff says Amy Chua's parenting style is not limited to Chinese families. She says it represents a traditional way of parenting among immigrants seeking a better future for their children. But she also sees a risk. When children have no time to be social or to follow their own interests, they might not develop other skills that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life. Stacey DeBroff advises parents to develop their own style of parenting and not just repeat the way they were raised.
許多人批評了艾米·蔡。其中一些人說她的教育方法很虐待孩子。她甚至承認她非中國籍的丈夫有時候也反對她的教育風格。但是她說那就是她的父母親把她和她其他三個姐妹養大的方式。蔡女士自嘲自己極端的教育風格。她說當她的小女兒造反并且大喊 “我討厭我的生活!我討厭你!”后她反而感到壓力減緩了一些。 蔡女士說,當情況變得像要面臨失去女兒風險之時,她曾決定過撤退。然而她也認為美國的父母親經常對他們孩子的能力抱有很低的期望。
“我認為中西方孩子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的父母親寧愿采取強勢也不愿呈現脆弱。”
史黛西·德布芙創作了4部關于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書。德布芙女士說艾米·蔡的教育風格并不限于中國的家庭。她說這代表了移民人口中子女教育的一種傳統方式,使他們的孩子有個更好的未來。但是她也看到了風險。當孩子們沒有時間社交或培養他們自己的興趣,他們可能不會發展其他的技能從而促使他們在生活中獲取成功。史黛西·德布芙建議父母們發掘自己的教育風格,而不是僅僅重蹈他們自己被撫養成人的方式。
中美文化差異
洗澡
一般美國人是在早上洗澡的,因為早起洗個澡可以讓自己清醒,而且,在洗澡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有時間思考下這一天要干嘛!
咱們中國人都是在晚上洗澡的,這可以使我們感到放松,干凈入眠!
茶和咖啡
如果你生活在美國,每天早上你都能看到手拿咖啡的美國人,美國人在開始新的一天的時候是離不開咖啡的。
但是,咱們中國人對咖啡就沒那么癡迷了,大多數中國人喜歡喝茶,中國人喝茶不就是把茶放進茶壺,倒進去開水么?多簡單啊~
信用卡
對于美國人來說,每天都要使用信用卡,不管是買大件商品還是小物件,美國的伙伴們時刻都在準備著刷卡,即使是要買蘇打水或是牛奶,他們也要用信用卡!
而中國人不是很經常用信用卡的,咱們一般直接支付現金!
草坪的使用
在美國,除了私人草坪外,公共草坪是允許人們在上邊野餐的`。
中國么,小伙伴們都知道,禁止踐踏草坪的警告牌小伙伴們都見過吧?
姓氏
美國女人結婚后一般會把自己的姓氏改為自己老公的姓氏。
中國女人結婚后倒是不需要改姓氏,但是她的孩子要跟著男方姓!
安全帶
在美國,即使你坐在后座,在車上你也要系上安全帶。
在中國,后座的乘客是不需要系上安全帶的。
菜單
去美國參觀,人手一份菜單,各自點各自的。
但是在中國呢,一般只有一份菜單,然后一個人點全桌人的菜!
而且,在美國,你拿到菜單后,服務員會給你幾分鐘點菜,但是在中國,你拿到菜單的那一刻,服務員就希望你開始點菜啦!
不僅如此中國人熱情好客,喜歡招待客人,而美國人在招待你之前會問你是否對某些菜過敏;
中國菜大都是由許多食材,許多食譜混合而成,味道很好,但是美國卻不喜歡吃混合的菜,他們在吃東西之前都要搞明白這菜是啥材料做的;
在中國,請客吃飯,人們爭相付錢,但是在美國,人們更喜歡先搞明白今天輪到誰付錢了,或是AA;
中國人一般在室內穿拖鞋,出門就換上鞋子,但是美國人卻不一樣,他們在室內室外都穿一樣的鞋子。美國人不需要換鞋等等,中美文化還有好多不同之處
中美文化差異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與美國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中國文化重集體,美國文化重個人;中國文化重綜合,美國文化重分析:中國與美國具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非言語交際上也各有不同。從歷史地理、傳統思想、認知系統、文字等方面分析了中關文化差異的成因。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美國文化;差異;成因
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性格、思維方式等的總模式,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它為一個語言社會的全體成員所共有,也為這個語言社會所獨有。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雖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及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正變得越來越像個“地球村”,中美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但是中美文化差異依然存在。
【第1句】:中美文化差異現象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卻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它是兩國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礙和鴻溝。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復雜而多面的。
(一)文化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也就是說,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并受到等級觀念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為表尊重要主動打招呼;學生要尊敬老師。而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更注重個人權益,追求人人平等,沒有輩份間過多的禮節。子女對父母、學生對教師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與父母爭論問題.或提出自己個性主張。
在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國社會中有其一定的社會結構性,人情與面子是相互聯系的,講情面的人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地回報別人的情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自我評價是在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誼中建立和實現的。中國人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中華文化崇尚集體主義。人們之間相互信賴,團結合作,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集體利益總被放在首位。在衡量個人行為時,往往是以道德為準則,注重和諧、群體利益的維護,這與美國文化截然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國,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表現出人情較為淡漠,但卻十分重視個人利益和自由,個人自我意識較強。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受到生產方式、歷史傳統、哲學思想及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約的中美兩國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偏向綜合性思維.強調整體優先,采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如表達順序時,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國家一省一市一區一街一號;表達時間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順序。美國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強調部分的優先,在表達空間順序時與中國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時間的表達也由小到大。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中美雙方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以中美文化對待不同動物的態度為例,在大多數的中國習慣語中,“狗”這個字都是貶義的,例如“狗仗人勢”、“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國文化中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種態度也體現在習慣語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運。同樣地,在談及“貓頭鷹”時也是如此,英語習慣語中有這樣一句話“aswiseasan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表明在美國文化中把其當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國文化對待它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由于貓頭鷹長得十分奇怪,叫聲又很難聽,因而古時迷信的人稱其為“惡嗚”,說聽見夜貓子叫不吉利,至今還留下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等迷信傳說。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傳人中國的這2000多個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國文化之中,對中國的語言詞匯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成語都是與佛教有關的,例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五蘊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這些詞語如果單單從字面上來譯成英語的話。會讓美國人無法理解。同樣的,作為美國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國文化之中,“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一半美國人相信上帝大約在一萬年前創造了人。”因此,在美國文化中,“上帝”(God)這個字代替了“佛”在中國的意義,一些習語和諺語也與這個上帝有關.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語交際的差異
中美非言語交際也有很大差異。首先,在中國,我們不善于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與親近,例如擁抱、親吻。而在美國文化里,父母和兒女之問、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都沒有問斷過擁抱和親吻。其次,在美國,當人們相互交流時,互相注視著對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話說:“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不敢看著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國卻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國人為了表達他們的謙虛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再次,中關兩國人民對于各自的空間距離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多數美國人在交談時都不愿意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電梯、公交車或火車上,中國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識的人擁擠在一起,而美國人卻無法忍受這樣的身體接觸.因此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上面.中國人要比美國人小得多。不僅如此。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學校里.中國學生通常必須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以示尊重.而美國學生一般都坐著。
【第2句】:中美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現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紛繁復雜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和地理條件的影響
中華民族生活在廣闊的內陸土地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內陸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得古代中國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農業經濟條件下人的生活規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勞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養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萬物有限.有限寓于無限的哲學思辨觀念,強調了群體問的和諧。美國人的祖先源自歐洲沿海國家和地區,航海業的發展使他們相信人的力量,崇尚發揮個性,勇于探險,富于挑戰。他們講究速度與效率,精于計算,不滿足于現狀。他們抵達北美大陸后,成為了第一批開拓者。
自然條件的惡劣、氣候的多變和印地安人的騷擾使他們隨時應付各種挑戰,于是人和環境常處于一種相峙、對抗狀態,也需要他們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了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種“海洋文化”的轉型。中國文化基于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美國不完全依賴于農業,他們對工商業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與此相適應,美國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
(二)傳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內陸文化,主張簡約、和諧、中庸、對稱與平衡。孔子主張“允執其中”“過猶不及”。朱熹稱:“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成了后人的一個道德準則,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魯迅曾舉過一個例子,若一個人嫌房子太暗,要開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對的,但他若要把屋頂掀掉,其他人便會勸他開個天窗了,這便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中國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際關系中要適當地調節與折衷,務求在不損害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別人都過得去,不至于造成群體內部的激烈對抗以致破裂,而無論是進取還是退縮,要有節度。合乎中庸,不走極端。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中國人的這種中庸與平和又在一定程度養成了一種惰性,過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創新意識與進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以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具有經驗綜合性特點,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主張建立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美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臘傳統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為特征,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美國人不太接受中間調和,是則是,非則非,喜歡標新立異。美國傳統中則貫穿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信念,他們為了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永遠愿意進行創新,渴望尋求解決老問題的新辦法,也愿意遷移,接受新的工作,進行冒險,而這也正是很多中國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緩慢而美國則經歷一個又一個經濟飛躍。
(三)認知系統的影響
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中美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美國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美國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美國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響
漢字適合形象思維,英語字母文字適合邏輯思維。中英文字的差異與中美文化差異具有一致性。漢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它是直接從原始圖畫發展而來的,是借字形來描寫所指之物,以形達意。也就是說漢字在造字之初與它們所描寫的物在形上是統一的;而英文字母文字在造字時保持了與語音的統一。這兩種不同的統一體現了兩種取向:一個取向于物.一個取向于語音。因此我們得出以下兩點結論:1.漢字的主要本源是象形文字,具有直觀性,其意義以字形與物象的相似為理據;2.英語字母文字的字形與字的讀音具有一致性。但與它們所指的事物之間沒有形似的關系,因此與漢字相比,字母文字具有很大的抽象性。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文化是一門覆蓋面寬廣而又十分復雜的學科。中美兩國由于歷史、地理、風俗習慣、認知系統以及文字的不同,使兩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也造成了跨文化交際的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多地了解相互之間的文化,意識到兩國文化的差異。那么就可以更好地避免相互交流中的誤解,預防交流中可能出現的沖突,通過拓寬各自的眼界以達到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目的。
有關中美文化差異的簡介
文化概念廣泛,給它下一個明確定義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它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人類長期生產與創造的產物。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特定的文化包含著特定的政治與經濟特點,狹義而言,一個國家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藝術科技,宗教信仰和價值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特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中美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句】: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松散的社會組織,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貫穿了中華民族大部分時期,同時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因為儒家思想強調個人服從集體,一切言行皆以集體利益為基礎,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的基礎,而且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置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而在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是崇尚個人自由的社會。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價值至上,強調自我發展自我表現。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高于群體利益。因此相比中國,美國更加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最典型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就是在員工之間開展個人競爭并就表現進行獎勵。
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影響到中美交流的方方面面,比如以中美雙方商務談判為例,這種影響會表現在談判人員的人數上。由于中國強調集體主義,所以中國談判代表團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數目眾多,一般由大大小小十幾個各部門主管及相關人員組成。大規模的談判組不僅能夠表明對談判的重視,所謂人多力量大,還能給人一種氣勢浩大的感覺。然后數目多的不利影響就是勢必容易出現內部矛盾分歧,相互扯皮的現象。相反,由于美國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強調人的個體性獨立性,因此談判組一般規模較小。
這種文化維度的差異還會影響作出決策的過程。由于中國強調集體主義,談判過程中事物的決策都是由集體討論后一致得出結論的,并且需要上級領導部門核實和批準方能確定。這樣雖然確保了決策的民主性,也導致了中方代表團做決策的時間長,美國人會誤解中國人太拖沓,不干脆,增加時間成本,覺得既然談判人員沒有決定權,為什么要出席談判。而且,由于決策權分散,一旦確定立場,就很難讓他們在交涉階段做出改變。相對而言,在美國每個人都被視為平等獨立的'個體,美方被選舉出的談判人員是可以完全代表公司,被賦予一定決策權限的,有權對淡判中出現的多數問題當場作出決定。所以相較而言,美方的談判方式較為自由,能夠隨機應變,靈活的決定取舍。另一方面卻容易導致中國人誤解美國人做決策太草率,不夠慎重,不負責任,能夠輕易的改變立場是對談判不忠誠的表現。
【第2句】:高語境和低語境
不同文化交流傳遞信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溝通方式的直接程度上,低語境文化會使用比較直接明了的方式,而高語境文化偏好較為委婉復雜的表達方式去交流信息。
中國是個典型的高語境國家,有句古訓叫“察言觀色”。高語境文化的一大特點在于不能僅僅理解說話者的字面含義,要更深入透徹的去猜測字里行間的隱含意義。在談判中這點主要體現在中國談判代表傾向于拐彎抹角,委婉的說話。并且擅長使用一些非語言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傳遞信息。在中國人看來直言快語是缺乏修養的表現,相反一語雙關則體現說話的技巧與睿智。因此在于中國人溝通時領悟話外音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還是以中美談判為例,相比之下,美國是個典型的低語境國家。美國談判者傾向使用直接明了的語言清楚地傳遞其信息,表達明確,言簡意賅,并且他們會主動將自己公司的意圖,限制等各方面情況要求直接的提供給中方代表。
中美雙方這種高低語境的文化差異也會造成跨文化談判過程中的障礙。由于美方談判者直言快語,說話常常具有爭辯性,攻擊性,這種過于直接的表達方式在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不太容易被接受。中國作為高語境文化的國家會把這種直接爭辯性的陳述視為不禮貌、不尊重。另外,中國自古以來就很講究所謂的面子,愛面子是中國人的通病,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一種自尊的表現,所以在談判桌上,美方談判代表當眾明確直接表達出反對攻擊性的語言,甚至是威脅警告等強硬手段會導致談判氣氛尷尬,雙方關系僵硬。這種說話語境的差異在中美雙方表達否定和拒絕含義的時候尤為明顯。中國文化講究“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并且考慮到要維護美方談判者的面子,所以當在談判進程中產生分歧時,中方會盡量避免正面直接的沖突和爭執,但這并不代表中方不會去表達他們的反對意見,只是他們會用更為委婉迂回的方式暗示美方己方的見解,然而,中方這種出于對對方尊重的表達方式卻會讓美方談判代表感覺晦澀難懂,摸不透中方的真實想法,這就導致后面的談判過程變得艱難,或者是在美方錯誤地領會中方代表意思的情況下進行,最終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第3句】:直線型和循環整體型思維方式
中國人側重整體的思維方式,并且強調一時多用。凡事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習慣用長遠的眼光和綜合系統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著重關注事物整體的發展運行過程以及獨立個體之間的復雜關系。所以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人偏好采用橫向的淡判方式,就是財議題進行通盤考慮,在充分了解了議題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情況下幾個議題同時展開討論并同時取得進展,體現了中國人復雜循環的時間觀念。
與此相反,美國強調個體的思維方式,直線型的時間觀,它習慣把復雜的事物分解成簡單獨立的要素,逐個地進行研究。眾所周知,美國人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和競爭意識,講究速度和效率,注重結果,他們力求速戰速決,盡量減小時間成本,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金錢。所以在談判進程中,他們喜歡采用縱向的思維方式,將談判分割成為一個個單獨的議題并逐個進行討論。對于他們而言,衡量談判的進展情況就是看解決了幾個問題。
現實生活中,這個文化差異也可以在中美雙方商業談判中顯示出來。基于整體的思維方式,中國人認為原則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所以中方談判代表習慣先制定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框架,然后在后續的談判中就有關的若干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討論。所以總體原則一旦確立,中方代表后階段的一切議題都將會圍繞這個核心原則展開并得到解決。然而美國人直線型的思維方式促使他們在談判中非常關注細節,在談判一開始便直奔主題,急于就價格,擔保,交貨等具體問題和條款進行討論。在他們看來,只有一項項具體議題逐步得到實際解決才能使談判得以迸行。總體原則只是談判起始階段為了走形式確定的,中國人只關注可有可無的原則而回避討論細節問題,這是缺乏邏輯思維的體現,而且整體推進的談判方式雖然比較靈活,但是對于習慣嚴格時間限制的美方代表會覺得無法確定談判的進程,任何結果在談判結束簽訂合約之前都有可能發生而且遙遙無期。所以倘若中美雙方談判代表都堅持要按照各自的談判方式進行談判,那談判很有可能無法正常進行。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了中美文化的差異,才會推動中美交流順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