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謝中書中描寫角度的句子合集100條
答謝中書書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句子
陶弘景所寫的《答謝中書書》書信中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統(tǒng)領(lǐng)全文的句子,歡迎閱讀!
統(tǒng)領(lǐng)全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主要內(nèi)容: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描繪了一幅清麗的山水畫。
思想情感:欣賞山川的愉悅之情和能與古今雅士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謝中書書》賞析1: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jié)構(gòu)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云,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于耳;形態(tài)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后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后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tǒng)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jié)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多么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shù)筆觸,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答謝中書書》賞析2: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征的一封回信。謝中書,名謝征,字元度,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豫章王記室,因曾任中書鴻臚,故稱“謝中書”。
《答謝中書書》這篇山水小品,描繪了江南自然山水之美。全文僅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等各類皆備,可謂尺幅容千軍,片言閱百意,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堪稱“駢體雙璧”。
《答謝中書書》一開始,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的感慨作為總領(lǐng)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具體敘寫山川之秀美。
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寥寥八字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從仰視和俯視兩個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種大自然的美景。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帛長畫,上以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倒影入清流,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zhuǎn)入對動景的描寫。作者觀察極細,猿猴鳥雀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回蕩在山間;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歡快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體現(xiàn)生命的氣息。
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景色宛如清麗的山水畫屏,使讀者對山川優(yōu)美景物產(chǎn)生深刻印象。
最后,文章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感慨收尾。作者從中發(fā)現(xiàn)無盡的樂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fā)了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也期望與謝靈運等古往今來的隱逸高士神交之意溢于言表。同時,這句也起著首尾呼應,議敘結(jié)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nèi)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山水相映成趣、色彩配合動人、動靜映襯相宜。
答謝中書書全文
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注釋:
答:回復。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談:共同談賞的。
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四時:四季。俱:都。
歇:消。
亂: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欲界,佛家語,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復:又。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lǐng)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答謝中書書》翻譯全文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全文注音
山川景色的美麗,被無數(shù)的文人所稱贊,其中,陶弘景所寫的關(guān)于山川美景的佳文《答謝中書書》非常的有名。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答謝中書書全文的注音,歡迎閱讀!
答謝中書書全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
答謝中書書全文注音: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xī rì yī zuò :yáng )
答謝中書書全文注釋:
【第1句】:答謝中書書——陶宏景寫給謝微的信。謝微:字元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因為作過中書鴻臚(lú)的.官,所以稱他為謝中書。
【第2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川美景,自古以來就為大家所談論。
【第3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高山聳入云霄,清澈的流水可以見底。
【第4句】: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清流兩岸的石壁,各種色彩交相輝映。
【第5句】:四時俱備——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指青林翠竹)。
【第6句】: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早晨的霧氣快要消散了,猿猴和鳥兒不停地叫著。
【第7句】: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一傍晚的太陽快要下山了,水里的魚兒爭著游來游去。
【第8句】: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在是人世間難以找到的奇美境地。欲界:佛家所說的三界之一,欲界,也就是人類世界。仙都:指仙人居住的幻境。
【第9句】:康樂——指謝靈運。因為他承襲了祖父謝玄的封爵做康樂公,所以也叫他謝康樂。他生平最喜歡游山玩水,寫了不少山水詩。
【第10句】: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山水妙處的人了。與:參與,欣賞,領(lǐng)略的意思。其:代詞指代山水。
答謝中書書作者簡介:
陶宏景(452-536),字通明,南北朝丹陽秣( mò)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梁時隱居于茅山,時人叫他“山中宰相”。他愛好游山玩水,著有《陶隱居集》。
他的思想脫胎于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對歷算、地理、醫(yī)藥、化學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并增收魏晉間名醫(y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jīng)集注》,并首創(chuàng)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yè)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