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教學設計
《透鏡》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透鏡》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透鏡》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認識透鏡,知道凸透鏡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2)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愿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于創新的精神等。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1、凸透鏡的作用。
2、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難點: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方法:
探究、歸納、分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儀器:
凸透鏡、光具座、蠟燭、火柴、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認識透鏡
1、透鏡——由透明物質(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學元件。
觀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的區別
2、兩種透鏡: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簿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簿,邊緣厚的透鏡
3、主光軸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
二、探究——透鏡的光學特性
1、提出問題: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鏡,說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凸透鏡對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什么作用。
2、進行猜想: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凸透鏡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鏡可能有散光作用。
3、設計實驗:(教師啟發:采用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的同時,學習物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電筒照到一張白紙上,觀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鏡放在手電筒前面,觀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變小了,則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果光斑變大了,則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4、實驗結論:
思考:參照原來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軸的位置,經過透鏡折射后的光線發生了什么變化?
(1)折射后的光線跟原入射光線相比更靠攏主光軸,我們把這種作用就叫做會聚作用。
結論: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線跟原入射光線相比遠離主光軸,我們把這種作用就叫做發散作用。
結論: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5、凸透鏡焦點和焦距:
(1)凸透鏡焦點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說明: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焦距測量:
說明:太陽光線雖然是向四周射出的發散光線,但由于太陽距離地球十分遙遠,所以太陽射到地球的光線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給你一塊凸透鏡、一張白紙、一把刻度尺怎樣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三、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1、提出問題:
同一凸透鏡為什么會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這些結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
猜想1: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有關。
猜想2:可能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思考:凸透鏡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還可能與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有關。有了這些猜想之后你應該怎么辦?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介紹:實驗室常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儀器——光具座。
講解:對照光具座說明,物體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物距(u),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時,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義。光屏上得到特別清晰的像,這時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1)器材: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
(2)器材的組裝、擺放、調整:在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
(3)調節: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說明:實驗所有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4)實驗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并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放大、縮小,倒立、正立,虛像、實像)。
提醒:當物距為5cm時,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5、分析論證:
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哪個小組能完整地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討論: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么情況下成虛像?在什么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根據記錄表中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當u>2f時,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f<v<2f。
(2)當u=2f時,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v=2f。
(3)當f<u<2f時,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v>2f。
(4)當u=f時,不成像。
(5)當u<f時,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u>v。
6、交流評估:
在實驗中有哪些步驟沒有做好,需要改進?猜測的結果和實驗結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參與到了整個探究活動中來了?
課堂小結:
大家通過實驗,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茖W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1、u>f時成實像,u<f成虛像,焦點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
2、u>2f時成縮小實像,u<2f時成放大實像,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實像與縮小虛像的分界點。
3、成實像時,當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物距增大時,像距變小,像變小。
4、成實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異側,成虛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同側。
5、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顯示在光屏上,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不顯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業:
1、完成導學案。
2、通過作圖來進一步鞏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透鏡》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研究透鏡》是在學生了解了光的行進和反射的基礎上,了解光的折射現象,認識透鏡對光的折射。課文編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現象,為探究透鏡奠定基礎。二是研究透鏡對光的偏折現象。包括四個小活動:比較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用透鏡觀察物體;讓陽光穿過透鏡;觀察透鏡成像特點。三是拓展活動,自制望遠鏡。這個活動視條件而定,有條件的學校就引導學生進行制作,條件不具備的就讓學生了解望遠鏡在各方面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嘗試制作望遠鏡;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了解凸透鏡的應用。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3、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學會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或火柴
學生——凸透鏡,水杯,吸管,筷子、白紙,尺子,搜集望遠鏡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折射現象
1、小組活動:每生一個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裝了大半杯水的燒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紙杯代替)中,觀察吸管的變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彎曲了?
2、學生嘗試解釋其中的原因,了解學生關于折射知識的已有水平。
3、師:老師這里有兩塊透明的鏡片,我們可以叫它透鏡,如果老師用手電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過透鏡后會發生什么變化?
(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是光行進的路線改變了。)
設計意圖:第一個環節是復習導入。通過觀察和提問,讓學生回憶光的行進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當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時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學生的猜測,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二、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1、學生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塊不同的透鏡,請仔細觀察它們的什么樣子。(師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們是光學儀器,我們不能直接用手摸它們,應隔者餐巾紙摸一摸它。注意透鏡是玻璃做的,不能敲擊它們,以免劃傷手指。
2、學生觀察、記錄。
3、學生匯報:兩個鏡片一個中間厚、邊緣?。阂粋€中間薄、邊緣厚。(生答,師板書)
(一般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鏡片叫凹透鏡。根據生活的需要,透鏡會做成不同的樣子,只要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都是凸透鏡,只要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鏡和凹透鏡現象呢?
(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觸摸透鏡,了解其構造,認識其區別,準確區分不同透鏡,為學生進一步研究透鏡做好鋪墊。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明白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三、用透鏡觀察物體
1、師: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去觀察物體、觀察書上的文字等,想一想會有什么發現呢?
學生猜測。
2、師:真的會這樣嗎?那就請你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觀察各種不同的物體,看看跟你們的預測是否一樣?把你們觀察到的發現記錄在表格中。比比將是誰的發現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學生可以參考教材P24頁四幅圖片資料。
出示表格:
研究現象
凸透鏡
凹透鏡
鏡片形狀
是否放大
能否聚焦
成像特點
3、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看到的現象。
4、小組匯報自己的發現。
(凸透鏡有放大功能,人們常常把它叫放大鏡;用凹透鏡觀察報紙上的字所發現的現象正好與放大鏡相反,大家千萬不能把兩種現象混淆。)
設計意圖:學生先猜測,再觀察、記錄,然后開始進行探究活動。科學課重在“動手做”,讓學生觀察、記錄、討論交流,力求操作與思維、現象與理論的有機結合,使實驗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研究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透鏡》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透鏡的種類。
(2)了解透鏡的焦點、焦距,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4)了解透鏡在投影儀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充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復習: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時,為何從側面看筷子變彎折?
生:發生了光的折射現象。
2.故事引入:同學們聽說過用冰取火的故事嗎?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并非訛傳,這一創舉發生在一千多年前。據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消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边@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以及所蘊藏的科學道理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逐步揭開這其間的神秘面紗。
二、新課教學:認識透鏡
其實將透明的冰削成圓形后就變成了一種光學器材,我們把這種光學器材稱之為透鏡。
1.透鏡:由玻璃、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光學裝置。
(展示實物)
2.透鏡的類型:請同學們觀察上圖,看看這些透鏡有沒有什么特點?
生:有,有的透鏡中間厚,邊緣薄;也有的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①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②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鏡應該是哪一種呢?為什么這種透鏡可以點著火呢?
生:應該屬于凸透鏡。
看來,我們還得先來了解一下各種透鏡對光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3.(觀察實驗)透鏡對光的作用:
取一個大燒杯,里面充以煙霧,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個凸透鏡或凹透鏡,從煙霧中觀察透鏡對平行光的作用。
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通過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討論得出結論:光束通過透鏡時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教師總結: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4.幾個關于透鏡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軸:通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
②光心:主光軸上的特殊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薄透鏡的幾何中心可以認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現象,從現象入手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③焦點:平行于透鏡主光軸的光束經凸透鏡折射后的能量會聚點,用“F”表示。這一點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點到透鏡光心O點的距離叫焦距,用表示。
師:我們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鏡的焦點并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呢?
生討論分析得出:我們可以讓凸透鏡正對太陽光,通過透鏡的太陽光能聚集在一點,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我們如果能測出承接面與透鏡平面的距離,那么我們就測出了該透鏡的焦距。
5.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鏡對光的作用中的幾條特殊光路。
師:凸透鏡除了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鏡一樣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鏡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是凸透鏡成像的原因。
三、課堂反饋
畫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四、課內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知識要點
【實踐活動】
讓學生們在課后去觀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圍有沒有透鏡?能不能區分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通過實踐活動,再次了解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課后作業】
學生活動手冊的部分練習,或可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練習。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應讓學生自己盡量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問題、認識透鏡、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點,在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本節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自主觀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其進行觀察,使其在觀察中學習、思考。
《透鏡》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水中吸管的彎折現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現象。
2、通過觀察、實驗、探究透鏡對光的彎折現象,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使學生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對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2、探究透鏡的成像規律。
教學準備:
教師:滴管
學生:每組實驗桌上準備凸透鏡、凹透鏡、近視眼鏡、老花眼鏡、燒杯(盛水)、塑料片、蠟燭、火柴、紙屏、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喜歡玩水嗎?今天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玩玩水,好嗎?
2、引導學生做活動:
活動(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觀察現象。
活動(二):(教師用滴管在每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書本上透過水滴看字。
活動(三):把書放在盛水的燒杯后透過燒杯看字。
3、匯報現象、交流。
4、小結: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5、談話:你知道什么工具會像剛才的水滴一樣把物體放大嗎?(引導出放大鏡)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像放大鏡一樣透明的鏡子。(板書課題:研究透鏡)
二、研究透鏡
1、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
?、談話:同學們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觀察桌面上的幾種鏡片。
?、學生通過看、摸等方法進行感知交流。
?、小結:像放大鏡那樣,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
像老花鏡那樣,中間薄,邊緣厚的鏡片叫凹透鏡。
2、探究透鏡的作用:
⑴、提問:大家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各有什么作用嗎?
⑵、學生猜想、討論、匯報。
⑶、分組實驗驗證,填寫實驗報告單。
實驗(一):用透鏡觀察物體。
實驗(二):嘗試用透鏡聚光。(安全提醒:千萬不要用凸透鏡對著太陽看,以防灼傷眼睛)
實驗(三):嘗試用透鏡在紙屏上成像。
⑷、學生匯報、交流實驗結果。
⑸、小結并板書:
有放大作用
凸透鏡可以聚光
使物體在紙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縮小作用
凹透鏡 使光發散
不能成像
3、介紹望遠鏡
三、鞏固總結
提問:今天你們有什么收獲?
四、布置作業。
《透鏡》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
知道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
理解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能正確解釋會聚、發散。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實物,得出兩種透鏡形狀的不同特點;
通過演示實驗體會透鏡對光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 通過師生雙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透鏡對光的作用。
2、教學難點:理解會聚、發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引導啟發式教學法, 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準備
教師:透鏡、電熨斗,圓規,直尺;
學生:透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沒有喝完的礦泉水瓶可能會引起火災。提問:相信嗎?
出示有關礦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災的報道。提問: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嗎?(引起學生好奇,調動學生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1、凸透鏡和凹透鏡
[活動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透鏡,它們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剛才的交流,得出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
用凸透鏡、凹透鏡的實物結合練習,指出哪是透鏡的中間,哪是透鏡的邊緣,強調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關鍵就是比較透鏡的中間和邊緣的薄厚。(此環節重點突出凸透鏡、凹透鏡在薄厚上的不同,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2、主光軸和光心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特殊的一點,通過該點的光傳播方向不變。并強調光心在透鏡上。兩個表面對稱的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正中心。
多媒體展示,強調通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
3、透鏡對光的作用
(1)、凸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1: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
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偨Y得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演示實驗現象很清晰,學生很信服。讓學生不盲從,要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知道觀察什么)
(2)、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焦點:平行于主光軸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的點。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用字母f表示.
由于這個焦點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實焦點。
凸透鏡有幾個焦點呢?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讓一束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從凸透鏡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會聚于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實驗。
PPT演示,凸透鏡的兩個實焦點。
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從焦點發出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后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
指導學生用作圖法把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畫出來。(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圖形,此處設計是讓學生把文字轉化成圖形,加深理解。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作圖打下基礎)
討論:不平行于主光軸的光透過凸透鏡是否會聚?讓我們一起來驗證。
引導學生理解會聚: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向中間偏折,中間的位置其實就是主光軸。因此,會聚就是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靠近主光軸。
(3)、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2: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引導學生類比凸透鏡,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系。
總結得出: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4)、凹透鏡的虛焦點和焦距。
光經過凹透鏡后的發散是不是也有規律可循?
提問:折射光線相交嗎?那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呢?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由于這個焦點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虛焦點。
引導學生小結:平行于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討論:不平行凹透鏡主光軸的光透過凹透鏡是否發散?
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解釋發散:
發散: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遠離主光軸。(類比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4、粗測凸透鏡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鏡的重要參數,不同的凸透鏡可能焦距不同。
我們可以把太陽光看做平行光。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利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的焦距呢?
小組討論后說明你的測量方法。
思考: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亂丟瓶子?(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將物理應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5、課堂小結
6、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5.1 透鏡
一、透鏡的分類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二、透鏡的基本概念
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