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談會上講話:圍繞7個突出,對年輕人提出具體要求,非常精彩
今天分享一篇在青年座談會上的發言的發言稿,全文主要圍繞7個方面進行交流發言。全文思路清晰、條理清楚、貼合實際工作經驗,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由于篇幅受限,本章只分享部分內容,作者從事體制內寫作12年,感謝頭條提供平臺,若有疑問,期待各位指導和交流。
在青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事業發展的排頭兵、生力軍。青年要在“德、勤、實、新、嚴、和、美”上多下功夫,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一、惟忠惟誠,在自我完善上突出一個“德”字
這里僅就青年如何為人處事突出強調兩點:一是要做到正心。“智術百端,不如一心守正”,與其挖空心思設想百般智謀計術,還不如具備一顆恪守天道正理的心,做到以真示人,以誠待人,以實對人,多一些光明磊落,多一些真誠坦蕩,這樣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當中,身心都會輕松很多、愉悅很多。二是要做到敬業。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的“忠”是指做事盡心盡力、認真負責、言行一致,這就要求我們竭盡所能把本職工作完成好、把承諾的事情辦好,而不是敷衍了事、口是心非、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只有打牢道德根基,堅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得更正、走得更遠。
二、馳而不息,在能力提升上突出一個“勤”字
青年干部要練就過硬本領,一定要牢記勤能補拙、天道酬勤。一是要養成學習的習慣。古人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說明學習是一個終生不輟的話題。“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
二是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青年要結合學習、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三是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道德經》里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講的都是工作學習當中要注意從平時做起,從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只有長期堅持學習、實踐和思考,才會積少成多、積跬步以至千里,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生發不竭動力。
三、擔當作為,在推進工作上突出一個“實”字
面對困難和挑戰,做一個置身事外的批評者,還是做一個勇往直前的擔當者,是需要青年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要始終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恥之*”,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當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不當怕見風雨的泥菩薩。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務實,或者說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從實際出發,樹立鮮明的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成果導向,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結合。
我們不提倡“公燭之下不展家書”的刻板教條,更不主張破壞既定規則、違背契約精神的“田忌賽馬”,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各項**制度規定,通過深入實際真正地了解各種問題困難風險,通過真抓實干不斷提升工作質效,在弄通做實、推動工作上多下功夫,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真正結合起來。
四、開拓進取,在自我超越上突出一個“新”字
需要和青年同志們強調的一點是,工作中大到提出新理論、出臺***是創“新”,小到文稿質量提升、工作成效提高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創“新”,而且是更為實在、更為實際的創新。在工作當中我們一定要分清“重復”與“持續”之間的巨大差異。“重復”是漫不經心做著和昨天、過去一模一樣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持續”則是用心去做每一天該做的事,追求的是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又勝過今天,哪怕是微不足道,也必須不斷地改良、改善,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正是這樣一種“持續”,孕育著突破和創新,將平凡變為非凡。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說過,除掉睡眠,人的一生只有一萬多天。人與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復了一萬多次。青年干部要把握好人生的每一天,注重從細微之處做起,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升華自己,在“持續”中推陳出新,在平凡中孕育非凡。
五、防微杜漸,在自我管理上突出一個“嚴”字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青年要在成長道路上行穩致遠,必須接受嚴格的紀律約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強自我管理,只有從一點一滴做起,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勿以惡小而為之”,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步履堅定、漸行漸遠,才會不斷跨入新的境界。
就青年自身成長而言,突出強調三點:一是增強紀律規矩意識。《管子》曾有論述,“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也”。紀律規矩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可以使人“居知所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動知所止”。形象一點來說,把人生比喻為一輛疾馳的汽車,紀律規矩就是剎車器,如果剎車器失靈,最終會車損人傷甚至車毀人亡。切記不守紀律,不講規矩,任性放縱,遲早會釀成大禍。
二是嚴格自律。成功的人原因各異,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嚴格的自律,“自律者,其身自守,故能成事。”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相反,一個人再有才華,如果做不到自律,就如同穿上了遛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是往前、往后或者是原地打轉,其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功敗垂成。
三是謹言慎行。“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講的就是謹言慎行的重要性。青年要從日常一言一行做起,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將嚴謹意識體現在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上。
就日常工作來說,也突出強調三點:一是增強計劃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區分工作的難易程度和輕重緩急,制定周密詳實的計劃,按計劃組織實施,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條不紊、游刃有余。
二是突出精準性。大到制定一項政策制度,小到起草一份簽報說明,都要注意用詞準、數字準、引用準、表述準,從文稿的屬性、標題、格式、字體、標點、落款都應符合標準和規范。青年要從工作之初就養成嚴謹細致的良好習慣,努力做到“文經我手無差錯,事交我辦請放心”。
三是注重安全性。(略)
六、責己恕人,在與人交往上突出一個“和”字
如何真正做到團結一心、相互親和?僅強調以下三點:一是開誠布公。真誠坦率、公正公道不僅是為人處世重要的道德品質,而且是消除嫌隙、增進互信、實現共贏的基本前提,大到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分歧,小到生活中的瑣碎恩怨沖突,只要雙方都能誠心誠意、客觀公正地提出意見建議、充分溝通交流,大多能夠得到妥善解決,至少不會再加深誤會和矛盾。和諧舒心的工作環境是一個人順利成長的重要基礎,而開誠布公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
二是換位思考。宋代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講過一段話,“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賢地位也”,“責”講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恕”即指要懂得換位思考,說話做事多站在對方角度想一想。如果每一個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當作行為準則的話,我們前行的道路就會通暢很多。
三是謙虛待人。青年在工作中要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則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曾國藩說過,“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謙虛不但可以使人進步,更可以營造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青年同志們各有所長,但一定要牢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明白“無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的道理,做一個虛懷若谷的人。
七、有聲有色,在業余生活上突出一個“美”字
積極、樂觀、陽光的精神風貌往往體現在高尚的生活情趣之中,在此只和青年朋友們突出強調兩點:
一是終身保持讀書的習慣。“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要把讀書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開闊人生的視野,增加人生的厚度。除學習掌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各種知識以外,還要加強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一片丹心圖報國”的家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都需要我們在讀書學習的基礎上繼承發揚。此外,還應該了解一些文學知識,通過不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
二是終身保持運動的習慣。“流水不腐,戶樞不蟗”,生命在于運動,健康更離不開運動,運動是保持一個人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不竭源泉。領袖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不分春夏秋冬,常年堅持鍛煉身體,73歲高齡時還暢游長江。多項研究表明,運動除了使人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獲得充沛的精力、遠離疾病困擾外,還能有效增強神經活動、改善學習記憶能力、提升思考思辨能力,可以長期保持陽光開朗、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青春是美好的,但青春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一個人真正的衰老,不是從第一縷白發、第一道皺紋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和青年同志們共勉的是,讀書和運動,是我們畢生都要堅持做好的兩件事,一個人的靈魂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